毫无地位可言。当时的首陀罗在文明开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成了组成社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族。但在宗教方面,社会方面,法律方面,首陀罗依然和从前一样,忍受着残忍制度的压迫。终于,首陀罗姓的人们再也无法忍受这样不公平的对待,迫切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悲惨处境。佛陀就成名于这样一个不健全的社会中。
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的存在深深触动了充满同情心和慈悲心的大圣人释迦牟尼。他博览了当时的所有教派学派经典,不禁自问,这一切真的就是所谓的宗教吗?他的正义精神不允许人与人之间有像现在这样各种不平等的存在;他深厚的同情心让他忍不住要去拯救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被压迫的民族。在释迦牟尼的眼中,劳民伤财的祭祀仪式和自我折磨的苦行毫无意义,净行才是人生的顶峰。通过净行能看到这里有天国的存在。他以预言家的姿态向世人宣告“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告诉世人无论是婆罗门还是首陀罗都可以平等地通过自净来获得解脱。佛教打开大门,平等地欢迎世间众生。佛教宣扬的慈悲之心和当时世人的期望一拍即合,世人纷纷投入佛教门下。佛教特别受到了吠舍和首陀罗的欢迎。再加上皈依佛教的刹帝利的拥护,佛教如虎添翼。不出几个世纪,佛教就成了世界最大的宗教。
但释迦牟尼并没有打算创立新的教派。他曾宣告天下,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净化往昔在沙门和婆罗门中盛行的、近来几近腐败的教义,使其恢复到腐败前的状态。参照该宗旨,当时的人们开始放弃遵从吠陀的教义,而是通过选择出家入定来寻求新的道路。法典中记载的比丘就是一般人所指的沙门。释迦牟尼在当时的沙门各派中成立了一个新的派别。为了区别于其他派别,特取名为释子沙门。毗提诃王遮那竭和王朝的大学者耶若婆佉仙人曾经向世人宣讲了比丘乞食的方法和诸行无常的教义,因此他们被认为是佛教的先驱。这点是值得注意的。据说《广林奥义书》中记载的内容和佛教是完全一致的。因为毗提诃王和拥有阿阇世之名的国王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所以阿尔布雷希特·弗里德里希·韦伯认为阿阇世王和佛陀也是同一个时代的人。麦克斯·穆勒则对该观点持怀疑态度。本书的作者也认为他们是不同时代的人物。在描述上个时代的章节中笔者已经对阿阇世王做了详细的说明。(www.xing528.com)
如果释迦牟尼宣扬的教义和之前的其他教义没有任何区别,那么佛教又是怎样成为一大宗教的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对形式主义感到厌倦,对各种祭祀仪式感到厌烦,对探讨研究感到厌弃,对各种违背真理的理论感到厌恶。在作为世界极少数宗教国家之一的印度,出现了转轮圣王[1]和大圣沙门[2],仰望天际的时候,在太阳王朝的尊贵姓氏释迦姓中出现了伟大的佛陀。佛教将那种神圣的生活,包容世界的同情心,超越了其他一切的道德,尽善尽美的性格作为自己的教义,让佛教充满了生气,并释放出了璀璨的光芒。正所谓法因人而尊贵。就这样,佛教吸收了周围很多虔诚的信徒。上至全能的天子,下至贫苦的百姓,都渴望皈依佛教。不同教派、不同种姓的人在慈悲的佛教中,团结一心融为一体,为佛教成为一大宗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