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耆那教:一切智慧的化身及其禁欲修行

耆那教:一切智慧的化身及其禁欲修行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六师外道的章节中也有提到,耆那教称自己是一切智慧的化身。这也是关于耆那教的起源问题还没有一个统一说法的原因。耆那教则认为禁欲是非常重要的,达到解脱的必要条件就是要进行长达十二年的苦行。

耆那教:一切智慧的化身及其禁欲修行

一、创始人

关于耆那教的起源,学者们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格奥尔格·比勒、赫尔曼·格奥尔格·雅可比和约翰·亨德里克·卡斯帕·克恩等认为耆那教和佛教是在同一个时期成立的。克里斯蒂安·拉森和阿尔布雷希特·弗里德里希·韦伯用了大量的证据证明了耆那教不是一个独立的教派,而是佛教的一个分支。莫尼尔·威廉姆斯也赞同此观点,认为耆那教和顺世外道两者都是从佛教中衍生而来的教派。因此,关于耆那教的起源一共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耆那教和佛教是同时兴起的,另一种则认为耆那教是从佛教中衍生出来的。多数现代的学者都认为,耆那教的创始人是佛教圣典中出现的尼干陀若提子,耆那教是在佛教创立前后出现的。根据该观点,耆那教的创始人本名大雄,自称是住在君陀村的悉达的儿子,属于刹帝利的若提家。他的母亲特里萨是将女儿嫁给了频婆沙罗王的吠舍离王迦多迦的妹妹。大雄最开始被称为“若提子”,冠的是他父亲的姓“迦叶”。大雄在二十八岁的时候进入圣道,十二年后获得了“胜者”和“开道师”的名号,在最后的三十年间将沙门的民众组织起来成立了耆那教。耆那教的“耆那”是“胜者”的意思。耆那教除了将得道者称作“胜者”和“开道师”,还称他们为不生、胜自在、一切智、薄伽梵等。因此,在摩达婆的《诸见集》中,也称耆那教为不生论派。在六师外道的章节中也有提到,耆那教称自己是一切智慧的化身。佛教出现的时候,尼干陀若提子已经将耆那教发展成为了吠舍离城[2]最大的教派。他先于释迦牟尼死在了波婆村。据说在他死后不久,他的弟子就分裂为两派,互相揭短,争论不休。该事在《长阿含经》的《清静经》中有记载。

二、两 派

如前所述,创始人去世后,耆那教派内立刻产生了分歧。参考其他文献资料,可以知道两派完全分裂的时间是在两个世纪后,即月护王统治时期。当时摩揭陀国遭遇大饥馑,僧统婆陀罗率领他的一派去了卡纳塔;其余留在摩揭陀的一派结集了经典。饥馑过去后,归来的卡纳塔派和摩揭陀派在外表问题上产生了意见的分歧。摩揭陀派主张穿白衣,而卡纳塔派则主张裸体。这就是白衣派和裸体派[3]两大派的由来。

三、圣 典

白衣派和裸体派拥有共同的经典。这部经典由五十卷组成。在编纂时分为两种版本:

第一种《劫经》五卷,《阿含》四十五卷;

第二种《大分》十一卷,《小分》十二卷,《根本经》四卷,《劫经》五卷,《磔陀》六卷,《波耶那》十卷,《难提经》和《因问经》。

这些经文都是用一半梵文和一半俗语写成的。有观点认为尼干陀若提子确实生活在佛陀时代,但耆那教经典的结集是在月护王时期才进行的,该观点是不值得相信的。耆那教后来逐渐吸收了佛教的教理,到了5世纪才完成了对经典的编纂。所以从经文的角度来看的话,耆那教的经文和佛教的相似度非常高,几乎让人产生了耆那教是佛教的一个分支的误解。因为后来耆那教的经典在很大程度上受了佛教的影响,所以利用现有的资料根本无法了解耆那教最初的教理。这也是关于耆那教的起源问题还没有一个统一说法的原因。

四、教 理

在否认吠陀的权威性这点上,耆那教的教理和六派不同,和佛教相同。无论如何,六派在表面上都是承认吠陀的权威性的。在无神论这点上,耆那教和佛教一样,绝不承认造物主的存在,但不反对教众对教主的膜拜,以及将婆罗门的诸神当成神来崇拜。但从哲学角度来看的话,耆那教和佛教就有很大的不同。虽然佛教和婆罗门教没有任何联系,但耆那教建立了和数论学派极其相似的二元理论,并且认为苦行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些方面可以说耆那教和婆罗门教是有些许联系的。二元理论是指永恒的物质和永恒的精神是两两相对的东西,物质也有属于自己的精神。所以,耆那教认为,涅槃并不是超脱了生死,只是脱离了现在这副身体罢了。耆那教的存在就像是起到了沟通婆罗门教和佛教的桥梁般的作用。

五、三 宝

要得到解脱进入极乐世界,必须具备三宝,即正智、正信和正行。所谓正智,是指要弄清精神和非精神间的关系。世界是由精神和非精神组成的—非精神和精神一样都是永恒不灭的,必须要弄清楚它们间的关系。所谓正信,是指要完全相信教祖,并对圣典里写的每一句话深信不疑。所谓正行,一共分为五种,即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三业清净和少欲知足。这五种其实就是五戒,效仿了佛教的五戒,也是从佛教出现前法律上规定的五种重罪改造得来的。

六、五 戒(www.xing528.com)

如前所述,虽然各家的说法还有不一致的地方,但普遍都认为五戒是:

(一)我是小的,我又是大的;我是动的,我又是不动的。我要避免杀生。不仅自己不能杀生,也不能让其他人杀生,绝对不赞同杀戮。只要我还活着,我的身体,我的嘴巴,我的思想都不能犯杀生之罪。

(二)我要避免因为愤恨、贪念、恐惧和欢乐而撒谎,我要言行一致,等等。

(三)不管在乡村、城市,还是在森林,我都是大的,又都是小的;我既是有生命的,又是没有生命的。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绝对不拿。不仅我自己不拿,我还要让其他人也不拿,等等。

(四)不管是对神,还是对人,乃至对野兽,我都要避免一切的淫欲。我要远离欲望,等等。

(五)我是小的,我又是大的;我是多的,我也是少的;我是有生命的,我也是无生命的。我要远离执念。不仅是我自己,我还要让其他人也这么做,等等。

苦行—耆那教也崇尚苦行。该教派崇尚苦行的程度比佛教更甚,和婆罗门教类似。佛教采用的是中庸之道,以不苦不乐为正道。耆那教则认为禁欲是非常重要的,达到解脱的必要条件就是要进行长达十二年的苦行。

七、二十四圣

耆那教将时间分为上升时和下降时。上升时和下降时又各自往下再细分为六种。上升时分为恶之恶、恶、恶之善、善之恶、善和善之善。倒过来就是下降时的六种类型。现在是下降时的恶时,这样上下六种都绕一圈的话,就是一世。此外,过去的上升时里会有二十四圣出现,下降时里也会有二十四圣出现,未来也会有二十四圣出现。

【注释】

[1]别译名《寂志果经》。—原注

[2]古代印度十六大国跋阇国的首都。—译者注

[3]也称天衣派,或空衣派。—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