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论学派的纲领及其与正理派的差异

数论学派的纲领及其与正理派的差异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除《数论经》外,还有《数论颂》,后者通过七十二句对偶句,简要阐明了数论学派的纲领。正理派的宗旨正好与数论学派相反,认为应该从主体的内部开始研究,也就是采用分析的方法。如上所述,数论认为万物皆源自自性,但神我并非不起任何作用。在该问题上,数论和奥义书间又存在差异。

数论学派的纲领及其与正理派的差异

终目标;六、相信无神论等等。然而,迦毗罗仙人要比佛陀早一个世纪出名,作为一名学者度过了一生。只有少数几位思想家得到了他的真传。他的思想并没有发展到对世人都持有一颗慈悲之心的程度,也没有发展成一门宗教。佛陀在迦毗罗仙人生活过的迦毗罗卫城出生。佛教的教理虽然大部分继承了迦毗罗仙人的思想,但却有着迦毗罗仙人的思想不具备的辛酸血泪史。佛教同情劳苦大众,佛教的慈悲之心其实就是包容一切众生的心。正是因为佛陀的这一独特之处,才使得佛陀的人格更加完美,最终得以创立伟大的佛教。李斯·戴维斯说,数论学派是现存记录中最早的哲学学派,它是人类第一次试图从纯理论的角度,来回答作为一名思想家不得不面对的,诸如宇宙的本源、人的本性、未来的命运等叫人匪夷所思的难题。由此可见,印度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二、圣 典

数论学派的圣典有《数论经》。这本经书虽被认为由迦毗罗仙所作,不过应该是后世编纂的产物吧,或者至少是经过了后人的重新修订。除《数论经》外,还有《数论颂》,后者通过七十二句对偶句,简要阐明了数论学派的纲领。其作者是自在黑。《数论颂》很早就被真谛三藏翻译成中文,名为《金七十论》。此外,这本梵文著作还被翻译成了德文、法文和英文。

三、纲 领

数论是指不可动摇的二元论。所谓二元,是指神我和自性。神我是纯洁的,而自性是不纯的。两者间既互相影响,又作为独立的个体永久存在。两者不能互为因果。数论派不是采用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宇宙,而是采用综合的方法来研究宇宙,并认为宇宙是从自性发展而来的。这也就是僧佉之名的由来。僧佉就是“综合”的意思。正理派的宗旨正好与数论学派相反,认为应该从主体的内部开始研究,也就是采用分析的方法。尼耶也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数论在论述宇宙的发展这一命题时采用了非常有名的二十五谛的说法,对宇宙发展的状况和顺序作出了说明。

五惟(喜性)

十根(忧性)

五知根、五作根

一心根

五大[1](黯性)

五惟:色、声、香、味、触

五知根:眼、耳、鼻、舌、身

五作根:口、手、足、生殖器官、排泄器官

五大:空—声,风—声和触,火—声、触和色,水—声、触、色和味,地—声、触、色、味和香。

二十五谛可以分为四句:

(一)能造者—自性

(二)能造所造者—大、我慢、五惟

(三)所造者—五大、五知根、五作根、心根

(四)非能造、非所造者—神我

心根、我慢和大间的关系如下:(www.xing528.com)

心根只是处理感觉的系统,其作用是处理眼、耳、鼻、舌、身获得的外界的信息,让这些感知到的印象进入意识层面。

我慢就是意识,其作用是让这些感知到的印象成为我的一部分。也就是让每个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

大也是指感觉。其作用是区别和判断成为我的一部分的印象,最终形成观念。综上所述,心根负责感知外界,并将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一个人的认识,我慢又将这些认识转化为我的一部分。之后,大又将这些成为我的一部分的认识转化为一个人的观念。数论的注解部分这样写道,就像村长向村民收取税金,然后又将这些税金转交给县官,县官又将其转交给大臣,大臣又将这些税金交给国王,最后为国王所用一样,心根通过外部的器官获得各种各样的印象,并将这些印象传递给我慢,我慢又将其传递给大,大又将这些印象传递给神我,最后为神我所用。这三者的关系几乎和现今的心理学的某些看法完全一致。

如上所述,数论认为万物皆源自自性,但神我并非不起任何作用。神我和自性的肉体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为该联系的存在,才衍生出了万物。如果神我和自性的肉体分离了,人就得到了解脱。因此,整个宇宙除神我外的所有事物都是由自性演化而来的,自性是第一元素。该元素衍生出了地、水、火、风、空这些元素,然后又衍生出了感觉、五官、心和意识。从这点来看,数论和唯物论相似,但从在物质外又有独立自我的永恒存在这点来看,数论又有别于唯物主义。大概是因为“我”的思想在印度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就连迦毗罗仙人也不能挣脱这一思想的束缚。通过赞同“我”这一观点来看,数论和奥义书是完全一致的,但奥义书认为,个人精神也是宇宙精神的一部分,宇宙精神之外不存在所谓的个人的精神,而数论则认为,因为有了个人不同的精神,才存在每一个不同的个体,每个人的精神是有别于自性的独立存在。在该问题上,数论和奥义书间又存在差异。

四、自性-神我间的关系

自性和神我间的关系就像跛子有了拐杖才能行走一样。两者结合后才能发挥出彼此的功能,才能衍生出万物。两者最初是完全不同的存在,神我要么独立存在,要么和自性合二为一,和自性结合的话,就衍生出万物;和自性分离的话,就是所谓的解脱。自性充满活力,神我饱含智慧。自性服从于神我,听从神我的指挥。神我则命令自性—所下的命令都是为了自性。

五、三 性

自性能衍生出万物,还要借助三性的作用。所谓三性,是指喜性、忧性和黯性。自性包含三性,三性以同等的比例包含在自性中,并保持着平衡状态。喜性作用的结果产生了五惟。忧性增多,就会形成十一根。黯性占了上风,则会形成五大。天地万物就是这样产生的。所以,“三性说”的存在是为了解释万物的变化。在后来的印度哲学中,“三性说”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六、设立二元的原因

自性的存在有五个原因。一、各种事物都是有限的,这些有限的事物一定要有一个根本因。二、世间万物有共通性,即不同的果都来自同一个因。三、世间万物始终保持进步和发展,也要有一个共同的因。四、这个世界就是果,为了有这个果,就必须要有根本因。五、世界是统一的,证明了万物都来自于同一个因。有了这五个原因,迦毗罗仙人才得出了万物源于自性的结论—万物都源于自性这一根本因。

要论证独立于万物的神我的存在,也有五个原因。一、宇宙万物之所以井然有序,各得其所的原因是,一定存在某种使用世间万物的存在。即世界是为了某种存在才保持着现有的秩序。就好像寝具包含床铺、枕头和被褥等,但寝具的出现不是为了寝具本身,而是为了睡觉的人。同理,由五元素构成的这个世界必定也不是为了这个世界本身而存在,而是为了某一种使用这个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二、物质是构成苦和乐的材料。除了物质,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感受苦和乐。三、必定存在某种事物庇佑着这个世界。四、必定存在某种享受着这个世界的事物。五、有向上的希望是最终能够达到上述境界的体现。通过这五个原因,迦毗罗仙人才得出除了自性,还有神我存在的结论。如前所述,数论的神我并不是唯一的存在,每一个个体都有与之对应的神我。

七、证明法

数论的证明法有三种:证量或现量、比量、圣言量。证量是指五根的眼、耳、鼻、舌、身,能够感受色、声、香、味、触;比量是指从因推果,从果推因和同类推理;圣言量的出现,第一次用圣教的语言解释了难懂的证量和比量。正理派认为除上述三者外,还存在第四种量,叫“比喻量”。吠檀多派认为除上述四者外,还有另外两个量,一共六量。迦毗罗仙人的理论就是建立在这三种量上的。因此,数论学派接近无神论派。数论学派没有一味地否认神的存在,只是强调无法证明神的存在。换句话说就是,神是不可知的。所以,数论学派大体上倾向于无神论。面对吠檀多派的权威地位,数论学派也没有要违背正统教义的想法。

八、轮 回

迦毗罗仙人虽然继承了奥义书中关于轮回的思想,但做了一些修改,使这些思想更符合数论学派的哲学思想。神我就是永恒不变的存在,而大、我慢和心根则是属于物质方面的东西。仅仅依靠这三者是无法解释清楚何谓轮回的。要解释清楚轮回,必须要让神我附着在某个东西上。于是就有了神我和大、我慢及五惟这七种事物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的假设。这种密切的联系被称为“细身”,即轮回的关键。细身是指拥有独立人格的肉体。人要接受审判,并根据自己在这一世所积累的善业和所犯下的恶业,决定死后是要前往西方极乐世界,还是要堕入十八层地狱。因此,轮回主要是以人道为主,加上八个天道和五个兽道。八个天道是指:一、梵王;二、世主;三、因陀罗;四、乾闼婆;五、阿修罗月神;六、夜叉;七、罗刹;八、沙神。五个兽道是指:一、四足,即家畜;二、傍形,即野兽;三、飞行,即鸟类;四、胄行,即爬行类、鱼类和昆虫类;五、不行,即植物和非生物。而人道就处于天道和兽道的中间。天道属于喜性,人道以忧性为主,兽道则属于黯性。人根据自己的所行接受不同的审判,或者升入天道,或者堕入兽道,或者留在人道。

夜叉

九、解 脱

要想让神我完全脱离细身,得到最终的解脱,就必须要依靠神我和自性充分结合后产生的智慧。让领悟到的智慧和定力相互作用,最终才能得到解脱。然而,在领悟到智慧的同时,神我还是不能脱离自性而存在。神我会暂时住在自性的身体中,享受自由平安的快乐,斩七情,断六欲,等待最后的解脱。时机一到,神我和自性就会分离开来。分离之后,自性会停止活动,神我就成了独立的个体,成为永恒的存在。

解脱是数论学派的最高境界。所谓解脱,就是脱离苦海。苦一共分为三种,即依内苦—身心的苦,依外苦—自然的苦,依天苦—超自然的苦。吠陀时代的仪式是通过生祭来膜拜神明的,对脱离苦海可以说毫无裨益。只有依靠智慧和定力,才能达到解脱的最高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