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那和乔达摩三者对种姓的说明,会发现三者竟然没有一致的地方。由此可见,这三个人对种姓的解释似乎都是建立在各自随意独断的想象基础上的。要将这三人对种姓看法的资料都列举出来实在是一件很繁琐的事情。下面就通过列举《乔达摩经》中的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其他例子都与该例类似。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与旃陀罗、补羯娑、摩揭陀、毗提诃和耶婆那有关的说明。
父亲是首陀罗,母亲是婆罗门,他们生的孩子属于旃陀罗。这点在三种资料中是一致的。至于其他种姓,三种资料中的记载则都不一致。
补羯娑在《婆悉多经》中被认为是吠舍姓父亲和刹帝利姓母亲所生。
摩揭陀在《磐达耶那经》中被认为是首陀罗姓父亲和吠舍姓母亲所生,在《乔达摩经》中则被认为是吠舍姓父亲和婆罗门姓母亲所生。
毗提诃在《乔达摩经》中被认为是首陀罗姓父亲和吠舍姓母亲所生。(www.xing528.com)
耶婆那在《乔达摩经》中被认为是刹帝利姓父亲和首陀罗姓母亲所生。
印度种姓制度下的一个阶层
婆悉多、磐达耶那和乔达摩对种姓的不同观点如上所述。同理,其他几种种姓的定义也都基于上述三人的恣意想象。反过来说,毗提诃和摩揭陀都是恒河流域的强族。前者建立了婆罗门时代的印度中心,后者建立了教派学派兴起时代的印度中心。人们称毗提诃和摩揭陀为“霸主”。通过对这两个种姓的说明可以看出,这两个王朝的主君都并非纯种的雅利安人。此外,通过资料中对于旃陀罗和补羯娑的令人不可思议的说明可以看出,这两个种姓也不是纯种的雅利安人。最可笑的是,就连耶婆那,也就是希腊人,也被包含在了种姓制度的范围中。从头到尾都依靠想象来说明种姓制度,通过这点可以看出当年僧侣们必定是煞费苦心地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后世的《摩奴法典》也清楚记载了类似的说明,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在一般民众的知识水平逐渐下降的印度,像这样牵强附会的依靠想象得出的结论,竟然没有一个人提出质疑,而且还被世人当作真理,简直让人匪夷所思。像这样站不住脚的说明,应该一早就遭到世人的怀疑,像佛教那样,立刻提出否认种姓制度的学说才对。
如上所述,当时所谓的种姓,只是通过父母的角度来对他们的孩子进行分类,还没有发展到以职业为分类标准的程度。从这点可以看出,吠舍姓的一般民众可以从事不同的职业。像后世那样,不同的职业必须由不同的种姓从事,连自由地参加教派学派的权利都被剥夺的不健全的制度在当时还没有建立起来。令人欣慰的是,麦加斯梯尼的记录对当时的种姓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他将种姓分为七种:学者、大臣、士兵、看守、农民、牧人、工匠。其中,学者又可以分为婆罗门和沙门。麦加斯梯尼所说的学者和大臣其实就是僧侣。僧侣从事教学工作,或森居修行,或从政。婆罗门和沙门的区别在于他们的装扮。这里的沙门并非专指佛教徒。在佛陀出现前后,已经有很多人出家修行成为沙门,这是不争的事实。佛陀这一派也属于沙门,通常被称为“释子沙门”。士兵和看守是指刹帝利。刹帝利在国内的身份是士兵,也有被派到国外从事间谍活动的。农夫是指吠舍。从麦加斯梯尼的记录中可以看出,牧人和工匠是指首陀罗。牧人和工匠不用纳税,他们的衣食也不依靠国家。工匠仍然是雅利安人的一员;牧人则到处游牧,四海为家。也就是说,原住民中也分为被文明教化的熟番和尚未开化的生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