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的时候女子多少有些选择的自由。有些女子选择了自己爱的男子,并同其结婚。当时自选的制度[1]还没有确立,但已经出现了该制度的萌芽。当时,父亲必须对女儿的自选进行严格的监督—这和现在是一样的。还有歌曲歌唱了让自己的女儿穿上美丽的衣裳去和男子约会的场景。人们结婚的时候一般要向婚姻之神毗婆薮祈福。结婚当天,父亲先要将女儿献给苏摩、乾闼婆[2]和阿格尼这三位神,然后才能让女儿出嫁。与此同时,男子则要祈求造物主赐给自己子嗣,对阿厘耶门神发誓要和妻子白头偕老,向因陀罗神祈求幸福能够降临到妻子和子女身上。就这样,男方以全身心的爱迎接新娘入门。另外,当时还没有结婚一定要将头发中分的习俗。
和古代的其他国家一样,印度王公贵族之家也盛行一夫多妻制。印度早期没有一夫多妻制。通过后世流传的赞歌中妻妾间互相咒骂的内容来看,一夫多妻制出现的时间应该是在吠陀时代的后期。越接近该时代的末叶,一夫多妻制普及发展的程度就越高。
现在人们不允许寡妇再婚,但很明显在当时是允许的。娶了寡妇的人叫Didhishu,再嫁的人叫Parapurva,再婚老婆生的儿子叫Paunarbhava。通过现存的这些单词来看,毫无疑问当时是允许再婚的。贞妇的风俗是到近代才产生的,在古代完全找不到踪迹。所谓贞妇,是指在火化亡夫时,要被一同扔进火中陪葬的妇女。该现象可能是出于对吠陀中关于火葬的赞歌中一个单词的误解。不法的僧侣将该误解当作真理,结果让无辜的人惨死。这真的是件叫人痛惜的事。 (www.xing528.com)
夫妻如果没有生儿子,那么所有的遗产都要传给孙子。如果有一男一女,男子就负责祭祀祖先,同时获得遗产。而女子因为要嫁人,所以不得参与遗产的分配。这就是后世风俗的萌芽。即男尊女卑的社会,儿子继承家业,祭祀祖先;在没有儿子的情况下,就将所有的遗产都传给孙子。有证据表明,在无子嗣的情况下,人们还可以收养男孩。因为有赞歌提到:别家的小孩能够带来幸福,长大后要让他回到原来的家,绝不能占为己有。这就是后来收养法的起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