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经济增长模式逐渐趋向于粗放型,在此种模式下也凸显出很多问题。
想要建设出更好的生态环境,单单依靠国家的力量是不够的,社会及个人也应该投入其中,共同努力。我们需要培养个体的生态意识及其主观思想,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将原有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现有经济相融合,让个体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
(一)政府层面
在古代,我国就已经有了很多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及相应的法规,并根据个体行为及法规内容来对破坏环境者进行相应的惩罚。其中《周礼·山虞》和《孟子·梁惠王上》中均有记载,“仲冬斩阳木”和“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等都是很好的例子。在十八大报告中也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有法律法规的支撑,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完整的生态文明法规,将其各项奖励及惩罚措施列明并量化。当然我们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生态保护区域,为很多濒危动物和珍稀动植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二)学校层面
对我国来说,学校的主要作用是教育教学,生态文明也需要从学生时期抓起,让其有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学校承担着教育学生思想观念的重任,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态建设观念。因此,学校要将生态文明建设重视起来,切实落实到教育中,共同建设美丽中国。(www.xing528.com)
首先,生态理念与知识层次要建立起来,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开设相关教育教学课堂,将生态文明意识植入学生生活。其次,学校应该组织开展相应的生态文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或者观看相应的生态保护资料及书籍,让生态文明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增强学生及社会人群的生态保护意识。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后期走出校门,其观念一旦确定下来,是长久作用于生活的。
(三)企业层面
对于环境来说,我们要求对其保有尊重的态度,有限开发,循环利用,遵循自然的规律。在中国新经济的形势下,企业越来越多,企业的发展也间接影响着环境,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周围环境,不破坏,不影响。企业发展也需要考虑循环发展与长期发展,不可只顾眼前利益,对生态环境不管不顾。因此,当代企业的发展不仅要考虑自身利益,更要将生态利益与社会利益融入其中,走长远发展之路。当然,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间接增加企业的整体形象,进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与利益,帮助企业可持续发展。
(四)公民层面
公民是社会的主体,其要想更好地在社会生存,良好的生态环境必不可少。反过来,一个好的生态环境的建立需要公民共同努力与维护,因此,为了更好地生活,公民应自主建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第一,公民应深刻地意识到一个好的生态环境对我们生活的巨大影响,了解目前的生态环境,进而加以保护;第二,保护环境的意识是前提,更重要的是实际行动,环境是我们生存的基础,每个公民都应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保护环境,不浪费,不破坏,不乱扔垃圾。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都需要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让保护环境实践活动成为生活的常态,不断为建设美丽中国生态环境而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