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建设中的价值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建设中的价值体现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社会建设,同时,这也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方式。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对民生进行改善、对社会管理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加强社会建设,努力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建设中的价值体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社会建设,同时,这也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方式。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对民生进行改善、对社会管理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加强社会建设,努力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为改善民生提供新思路

改善民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具体体现,能否解决民生问题对于是否能够成功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的物质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已经得到了满足,在满足了基本的温饱之后,其他一些相关的民生问题就变得更加明显和突出了,比如就业教育等。人们追求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生活,并持续不断地取得了新的进展,人民的生活正在变得越来越好。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多样的关于民生的思想,这些思想在新时期对于改善民生来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中国传统民生思想

在中国的传统民生思想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第一,民本思想,即“民为国本,食为民本”,这种思想重民贵民,强调以民为本,认为国之根本就是人民,要先解决了人民的生活问题才能再解决其他问题。第二,养民思想,即爱民亲民的思想。在我国,传统的民生思想对于君王的养民思想十分重视,要求君王要关心百姓的疾苦,做到“心存百姓”“与民同乐”。第三,安民思想,即富民裕民的思想。在我国的传统民生思想中,对于农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视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富农惠农政策,减轻徭赋,轻赋薄敛,使百姓负担减少,鼓励百姓发展农业,并努力使人民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此外,传统民生思想对于教育也十分重视,通常会通过建立学校的方式来实现。传统的民生思想具有比较明显的特点,即帮助贫弱、追求平均、伸张正义,使贫富差距缩小,维持社会稳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是孔子提出的观点。“抑豪强,伸贫弱,使贫富均受其利”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提出的观点。社会保障方面,《礼记·礼运》中也提出了一种比较理想的民生状态,即“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古老的中国是以农耕为主的国家,因此土地是十分重要的,古代很多改革家的改革重点就是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也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政策,如孟子曾经提出关于土地分配的井田制政策,又如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也曾提出了大同社会观,即“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平均,无人不饱暖”,这也是历代以来关于平均主义的最极致的发挥。

2.中国传统文化改善民生的思想借鉴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的民生问题已经有了十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近年来,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物质条件得到了很好的提升;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都得到了极大发展,国家对于教育越来越重视,投入也越来越多;在财政方面,关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百姓的人均寿命相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增加。在古代,民生思想的提出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是从这些思想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君王的民生意识,这是一种最朴素的人文关怀。对于我国目前要进行的“民生改善”工作,古代民生思想中的一些合理内容也可以进行借鉴和参考。(www.xing528.com)

第一,对收入分配的相关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使其更加公平。在我国的传统民生思想中,大同思想关于社会公平的观点是可取的,我们可以进行吸收转化。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将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同时要保证工资能够及时、按时、充足地发放到每个员工手上。在扶贫方面,对标准比例也要进行调整提高,为下岗职工、贫困人口等提供培训机会,使他们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

第二,对经济领域的相关法律和法规进行完善。在我国的传统民生思想中,各个政治家、思想家提出的想法、观点大多是落实到政策上的,他们提出了很多全面、具体的惠民富民思想。就我国目前来讲,应该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同时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惩治措施。

第三,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完善。在我国古代,关于社会保障的思想观点很多,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是关于照顾孤寡老人的相关思想观念,此外还有一些关于应对自然灾害的具体做法的内容。目前,我国也在逐步完善关于社会保障的相关制度体制,我们有很多需要进行丰富的地方,比如关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关于低保制度及关于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制度等。此外,还有一项内容也是十分重要、需要提上日程的,那就是健康政策的完善,这是与全国人民都息息相关的。在住房方面,也要加大投入,为低收入购房者提供一些政策性的补助、补贴,在房地产商方面,可以鼓励他们在小面积商品房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刚需,减少富人因为投资或者是一些其他目的而购入更多房产的行为,同时,在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方面,政府也要加大投入,加强建设,切实做好房价的稳定工作。

(二)为创新社会治理营造良好氛围

中国古代关于社会管理的思想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先秦时期的思想,这一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碰撞,主要有“无为而治”(道家的主张)、道德约束观和礼乐治国的体系(儒家的代表主张)、社会控制理论(法家的主张),以及神学控制论远古时期的理论)等。随着社会的发展,2000多年来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更加具体的关于社会管理的一系列举措和内容,但是总体来讲,大方向是没有变过的,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还是儒、法观念相结合。

我国古代尊崇儒家思想,对社会环境的追求主要是无讼,这也与宗族等一些势力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有一定关系。宗族势力等民间力量在社会中担任管理者的工作,除了性质比较严重的或重大刑事案件需要国家的力量介入处理外,大多数的民间纠纷事宜并不需要国家出面,只由民间力量进行调节就可以了,如果进行诉讼就会对这种和谐的民间力量进行破坏,这和儒家推崇的以礼治国观念不符。在这里,我们尤其应当注意,无讼的社会其实是我们在治国方面的一个美好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如果诉讼少就代表着社会中人和人之间出现的矛盾很少,也就代表社会是和谐稳定的。因此,自汉代以来,在对官员进行考核时,其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考察其管辖范围内诉讼的数量。不过,我们也需要明确,虽然我们追求无讼的社会,但在我国古代,并不是说对诉讼就持绝对反对的态度,在许多影视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击鼓鸣冤的场景。在对诉讼进行了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国家之所以还能一直处于一种长期稳定的状态,其实和以礼治国、宗族家长制这种无讼思想下的治国制度有一定的关系。过去我们关于宗族家长制的了解,可能更多的是其负面的作用,即对人性和自由的束缚,但事实上,对于古代社会来说,宗族家长制对于社会的发展建设也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其中有两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其一,对民间纠纷进行调节,在我国古代,绝大多数的民间纠纷都是在本宗族内部解决的,而不需要通过官府,即司法程序来解决;其二,在宗族内部进行福利救济,一个宗族中,族内的所有成员在经济方面是会进行互助的,在我国古代的很多宗族中,都有族田,这主要是为了进行贩施,以便于保障本族的经济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