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动画艺术中的现实折射

动画艺术中的现实折射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迪士尼的动画则相反,强调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理想主义状况。(五)动画作品的实验动画传统动画主要通过它的结构设计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尤其是在迪士尼早期的现实主义作品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但这并不是说色彩、造型不重要,它们只是创造一种仅仅强调动画的卡通特性的风格,体现视觉化的形式美感和工业制作成果。动画艺术则不然,动画艺术对现实的折射是双重的。

动画艺术中的现实折射

一切艺术门类都必须遵循主客观二者统一的原则和规律,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在各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和形式中二者孰重孰轻却各有不同。一般而言,绘画、小说戏剧重客观因素,重再现;音乐诗歌则重主观因素,重表现;而漫画却在客观基础上夸张、变形,具有很强的主观因素;电影的本性则是由于主观因素的作用对物质现实进行选择、剪辑和蒙太奇组接,形成了逼真的客观再现和强烈的主观表现的高度结合。现实主义的规范不可避免地无法限制动画那种充满幻想和想象的内容,尤其是欧洲萨格罗布学派的很多工作室的个性化创作都在努力适应一种和实拍电影相协调的现实主义,他们认为动画是非现实的、潜在的、具有颠覆性的一种形态。而迪士尼的动画则相反,强调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理想主义状况。欧洲的观点认为如果实拍电影的主要任务是表现现实物质世界,那么动画电影就是在涉及一种隐喻的现实——不是事物看起来怎样,而是其意味着什么。因此在对现实的表现上,动画作品呈现出五种模式:

(一)动画作品的写实人物

动画作品的写实人物是指通过对现实人物的想象和加工,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但动画人物的行为又不拘泥于某一特定物理时空的真实运动,而是赋予其动画特性,使其超越现实,超越时空,做出了许多奇妙而浪漫的行动。

20世纪60年代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摄制的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因为拘泥于客观事实,难以发挥动画艺术的优势。因此,写实类动画作品必须摆脱生活事实的束缚,以客观现实为依据进行超现实的想象和幻想才符合动画艺术的特殊规律。

(二)动画作品的现实社会

大量动画作品是将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矛盾、事件纠葛、人物故事通过对动物或物体的拟人化处理创造出完全非现实的动画世界而实现的,这完全摆脱了社会生活的真实性局限,为主观想象和幻想提供了无限的自由。但是,这种想象的自由并不是胡思乱想,肆意编造,而是以动物或物体之形模拟人的言谈举止、思想行为。因此,在动画世界里,动画形象的生命运动必须符合人的思维逻辑,合情合理,才能够被观众理解和接受。

纵观动画艺术史,自米老鼠唐老鸭出现以来,绝大多数动画作品都属于此类,可以说,这是动画艺术曲折反映现实的基本类型。

(三)动画作品的哲学命题

科技飞速发展,生态失去平衡,环境遭到污染,物欲横流,世态炎凉,一般文艺形式很难形象地反映这类社会问题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艺作品虽力求表现种种扭曲的社会现象,却艰涩难懂,令普通人敬而远之,不敢问津。唯有动画艺术具有无可取代的优势,能够通俗而形象、夸张而诙谐地表现这些社会问题。

(四)动画作品的抽象理念(www.xing528.com)

画家面对现实社会的各种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提炼出某些抽象的理念,然后,通过超现实的想象和幻想创造出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相结合的具象化的物体运动并将抽象理念渗透其中。这种运动的主体可能是人物、动物或者物体,它虽然是运动体,且有一定意识,但并不能称为生命体,因为它只不过是一种象征性的符号罢了。

这种“抽象理念具象化”模式的动画作品与前一种“哲学命题形象化”模式的动画作品实质上是相同的,都是通过在非现实的动画世界里创造虚幻的动画形象来揭示抽象的理性观念。

(五)动画作品的实验动画

传统动画主要通过它的结构设计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尤其是在迪士尼早期的现实主义作品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它并不是要告诉观众创作者对色彩、造型、场景和材质的兴趣,而是首先强调对故事内容、角色的设计,确定幽默的情境并发展叙述。但这并不是说色彩、造型不重要,它们只是创造一种仅仅强调动画的卡通特性的风格,体现视觉化的形式美感和工业制作成果。

但抽象的实验性动画不同,在正规的、叙述的模式确立之前,早期的实验动画都是解释音乐的形式。有一种偏见认为实验动画是纯粹形式上的美感体现而非叙述的美感体现。尽管有些时候,实验动画是用完全不同的叙述方式展示形式美。个人化的创作方式使得对观众的读解成为必须。例如,实验动画试图创作那些具有抽象逻辑的梦境状态,但同时又必须符合对于梦境的一般理解并遵从心理分析的研究结果。这就是为什么实验动画会经常和哲学与精神现象学有着紧密的关系,而且实验动画试图去表现那些超越于传统动画语言之上的混乱的个人感受。这样的表达本身已经开始具备一种超越现实的因素,而且是深入人的内心的超越。再例如,实验动画向我们展示一些手绘的点如何演化成一个圆,从而使观众意识到绘画本身的物理运动。这样的创作观念以及手法本身就包含着实验的、艺术的成分。

上述五种模式尽管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但都强调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幻想的主导作用,甚至其决定性作用是共同的、突出的。这些由想象和幻想创造出来的超现实的动画形象可以夸张、变形、组合以达到物质世界根本不存在的地步,但仍可以从中辨别出它们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联系或类似之处,因为它仍然是根据物质世界中的形象创造出来的。由此可见,动画艺术中蕴含的理论思考、哲学命题、愿望理想等内在思想情感是对社会现实的折射,其动画形象的外在形态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却是生活形态的变形和改造,它虽然不正面、直接地反映现实,却间接曲折地反映着现实物质世界。

就非动画影像而言,有两个重要因素决定了它的质:一个是演员的表演;一个是摄影机的拍摄。这种表演或拍摄的形式决定了它是在场景内再现现实,它还原的是拍摄场景的现实。现场的光影变换,烟雾迷蒙,声音时隐时现,似乎表现了一种超现实的氛围,但是必须指出,这是摄制组人为制造的一种效果,这种效果完全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从未曾有丝毫声音、画面等事物超出了地球的引力,所以说就场景内而言,画面表现的内容完全是现实的再现。不同镜头的剪辑以及排列组合,当然可以营造出一种脱离现实的效果,但是这种脱离现实,是以观者的想象作为补充而言的。这种电影再现形式,当然也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或者说超越,它犹如一面镜子,把现实的生活百态投射进去,不过其中发生的变形并未完全脱离生活原型。

动画艺术则不然,动画艺术对现实的折射是双重的。如果说传统的实拍电影是单面镜,则动画艺术就是镜中镜。镜子通过光线的折射,反映了客观现实;镜子里面还有一面镜子,已经被折射的现实再次被折射,与真正的现实之间的距离更大了。而且,镜中之镜是哈哈镜,被折射的现实再次被哈哈镜所折射,这样真正的现实在“镜中镜”中便被大大地夸张变形,变得面目全非。这里的镜子,可以理解为人的想象。传统的影像是人对现实的想象,而动画艺术是在想象基础上又经过一层想象,即想象本身再次被想象,想象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至于想象中的想象几乎完全脱离了现实,它借助于漫画性造型和电影性运动的表达,游离在神话和游戏中,成为亦庄亦谐的艺术作品。借助于想象中的想象,现实生活中的人、动物甚至一根几何线条、一个抽象理念都有了生命,变成了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这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说,第一层想象是对现实的一次超越,那么想象中的想象就是对现实的第二次超越,实际上是对第一次超越的再超越。也就是说,这种双重性超越恰恰对应着动画艺术的物质性超越和精神性超越。

不过从根本上来看,想象中的想象也是对现实的想象,它也发自现实,最终也从未真正完全离开过现实。明确认识动画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对于动画本质的揭示。动画是虚幻的影像,但它根植于现实的土壤;动画曲折地反映现实,但仍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结合统一的产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