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动画的界定及帧速的选择

动画的界定及帧速的选择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动画与电影同样将每幅单独的画面称为帧,画面每秒的刷新速度即是帧速。在电影发明初期,人们使用每秒16帧的标准,随着动画和电影技术逐渐成熟,目前绝大多数国家的电影标准为每秒24帧,少数国家则为每秒25帧。尽管从理论上讲,帧速越高动画效果越连贯,动画清晰度越高,不过在胶片时代,一味追求高帧速无疑是一种浪费,这也是20世纪的电影工业最终将动画和电影的帧速标准确定为每秒24帧的原因。

动画的界定及帧速的选择

(一)动画的定义理解

英语中,动画一词拥有众多的表达方式,例如Animation,Cartoon,Animated Cartoon,Cameracature,Anime,等等。其中较为正式、通用度较高的“Animation”一词源于意为“灵魂”的拉丁词根“miima”,而动词“animate”的意思为“赋予生命、使之复活”,引申意义为“给某物赋予生命从而使之活动起来”。所以“Animation”一词可以被定义为使用诸如绘画、剪纸、雕塑乃至数字制作的方法,创造生命运动艺术

而中文的“动画”二字源于日本的翻译,下川凹天在1906年(明治39年)所完成的作品《清洁工人芋川椋三》中首次使用了“动画”一词对其作品进行定义。时至今日,动画已经包含了众多衍生类别,其制作方式也由传统的手工制作拓展到了无须纸张、画笔摄影机就能完成的数字动画。但无论何种类别的动画,它们都拥有以逐格拍摄的方式记录其信息的共同特性。动画的“动作”也并非原本就存在,而是由导演与监督所创造出来的具有艺术性的“幻觉”。

作为叙述手段,动画能让人获得快乐、感动与反思;作为艺术作品,动画具有无可比拟的动态美学特性;作为艺术手段,动画又具有诸如漫画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定格动画、剪纸动画、剪影动画、千代纸动画、插板动画等众多类别的表现形式以及多样的风格与极强的艺术生命力。

综上所述,动画是一门集技术、运动、时间与意境于一体的综合产物。实际上,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同时也是一门集多重环节于一身的综合学科:包含了导演与编剧、分镜与视听语言、角色与场景设计、多样的制作方式、时间控制与拍摄、剪辑特效与音效合成等,其中每个环节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这需要学习者总览整个动画的制作流程与技术规范,然后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环节进行深度钻研。

(二)动画原理阐释

动画包罗万象,它综合了文学、绘画、音乐、表演、摄影、计算机等各种艺术创作手段,既有传统造型艺术的基础,又具有现代影视艺术的特点,这二者贯穿于动画创作的全过程。

动画作为一种影像技术,其应用范围并不仅局限于影视动画的制作。动画原理及其衍生的各种动画技术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时至今日,动画制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多媒体、移动互联网教育培训、工业生产等多个领域,成为当前媒体技术的重要基础之一。

1.动画的视觉原理

动画,包括现代电影的问世,除了得益于19世纪自欧洲开启的对影像技术的不断探索,更源于一个基本的原理——视觉暂留

视觉暂留是人眼成像的一种生理学属性。人眼看到运动物体时,视网膜上的成像通过视觉神经输入大脑,当物体移去时,物体的成像不会立即消失,而是会延续0.1~0.4秒,前一个视觉印象尚未消失,后一个视觉印象立刻填补,并与前者融合,这样就可以对人眼形成持续的信号输入。

需要注意的是,视觉暂留与视觉后像是有所区别的。视觉后像是指人眼注视的光刺激作用于视觉器官时,细胞的兴奋能保持一段短暂的时间,并不会随着刺激的终止而消失,当人眼注视形成的光刺激停止后,所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就是视觉后像。简言之,视觉后像偏向于注视静态光刺激形成的视神经反应,视觉暂留则是动态影像形成的连续性视觉效果

2.传统动画的制作原理

(1)画面内容运动。

画面内容运动很好理解,即让画面中的对象动起来。根据视觉暂留原理,两个连续的画面可以形成视觉印象的融合,只要有意识地控制每幅画面的运动变化(专业的动画制作师必须是控制画面运动变化的专家),并且完成每秒至少10幅(甚至可以更多)连续画面的制作和放映,这样视觉暂留形成的画面运动就可以实现。

在传统的二维动画制作中,画面内容运动主要由原画(关键帧)、动画(中间帧)、摄影机运动以及后期制作来实现。

在真人电影的拍摄过程中,摄影机运动直接决定了镜头的运动效果,电影中常用的推、拉、摇、移、跟、升、降等技巧在动画中同样可以使用,但与真人电影不同,在传统二维动画拍摄过程中,摄影机需要固定在特制的机架上进行拍摄,同时为了保证二维画面不产生透视变形,摄影机要尽可能在水平面上进行二维运动。因此,但凡涉及透视变化的画面效果,传统二维动画是无法通过摄影机的运动达到理想效果的,它只能通过画面内容本身的运动来完成。

传统动画的后期制作也是实现画面内容运动的手段之一,其主要涉及动画影像中依靠手绘难以实现的光影效果,如光斑、过曝、淡入、淡出等,这类光影变化的动画效果主要由动画摄影师在摄影台上逐帧控制底片的曝光来实现。

(2)画面帧速标准。

传统动画是将一幅幅连续变化的画面通过逐格拍摄、连续放映的方法使动画形象活动起来的,和电影一样,画面的拍摄和放映的速度也是决定动画效果的关键参数。动画与电影同样将每幅单独的画面称为帧,画面每秒的刷新速度即是帧速。

根据视觉暂留原理,人脑的视觉处理中心会将连续画面保留至少1/15秒,因此只要保证1/15秒内刷新画面就会产生连续运动的感知觉。在电影发明初期,人们使用每秒16帧的标准,随着动画和电影技术逐渐成熟,目前绝大多数国家的电影标准为每秒24帧,少数国家则为每秒25帧。尽管从理论上讲,帧速越高动画效果越连贯,动画清晰度越高,不过在胶片时代,一味追求高帧速无疑是一种浪费,这也是20世纪的电影工业最终将动画和电影的帧速标准确定为每秒24帧的原因。(www.xing528.com)

(3)放映速度标准。

动画在标准的放映速度下,即使已经构成了运动画面,但画面连续切换导致的放映亮度变化仍会令人眼察觉到闪烁,而且亮度越高闪烁越明显。

为避免低帧速引起的画面闪烁,早期的电影院发明了双片式叶子板,使每帧画面在银幕上重复出现两次(即每秒48帧)。后来,电影院配备了更大的银幕,高功率的弧光灯令闪烁愈加明显,为解决这一问题,波兰的一位发明家发明了无闪烁三片式放映机叶子板,使每帧画面在银幕上重复出现三次,彻底解决了频闪问题。三片式叶子板在20世纪20年代得以普及,人们在电影院观看的影片即便拍摄帧速是标准的每秒24帧,其实际放映的刷新频率也应为每秒48帧或72帧,并非标准的24帧。

3.数字动画的制作原理

数字动画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的动画设计及动画作品。和传统手绘、定格类动画不同,数字动画的制作和传播高度依赖计算机及各种数字媒体工具,其出现和兴盛得益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计算机图形技术的飞速发展。

20世纪70年代很多国家应用计算机图形学开发CAD图形系统,并将其应用于设计、过程控制和管理、教育等方面。20世纪80年代之后,大规模集成电路使计算机硬件性能提高,计算机图形学由此获得飞速发展。引领动画从传统手绘进入计算机动画的先驱——卢卡斯电影公司的电脑动画部以及后来的皮克斯公司也在此时不断制作全CG动画短片,并在1995年推出了大受欢迎的全球首部CG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在技术与艺术上证明了数字动画的生机与活力。

数字动画基本的制作原理与传统动画一致,只是传统动画实现动画效果主要依靠逐格绘制(或制作)、逐格拍摄,数字动画则不需要在两帧画面之间停格拍摄,仅需设定两个关键帧的起止点和相关的参数,电脑便会自动生成中间帧画面,这无疑大大提高了动画的制作效率

此外,数字动画利用各种数学算法和计算机编程可以呈现逼真的三维空间、材质、灯光以及各种物理粒子、液体、烟雾等效果,这种模拟现实的特性使数字动画也被运用于真人电影,并引发了真人电影从传统特效转向数字特效的变革。

(三)动画的属性

现代动画是作为电影艺术的一个分支发展起来的,和电影类似,动画也是综合美术、文学、表演、摄影、音乐、现代传播技术等各方面因素生成的文化产品。虽然有着复杂的组成要素,但动画的基本属性却不外乎技术、艺术与商业这三大维度。动画的技术属性是其得以生产的物质基础,其艺术属性则是创作者和大众共同分享的核心,而其商业属性则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动画得以生产和消费的根本动力所在。

1.技术属性

回顾动画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它的每一步前行都打上了技术的烙印:科学家们发现人眼的视觉暂留现象,揭示了动画原理;活动视镜的发明,奠定电影发展的基础;照相机和摄像机的发明对电影的诞生具有决定性意义;电视媒体的普及产生巨大的动画播出需求,促成电视动画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兴起为动画的发展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空间——计算机平面动画制作技术大大提高了传统平面动画的工作效率,而三维电脑动画制作技术则使全新的立体动画成为势不可当的动画发展潮流。未来,作为动画支撑力的技术开发和研究还会继续深入。

在传统平面动画领域,实现画面运动的基本方法是把事物运动的过程和形态进行分解,然后画出一系列运动过程的不同动作瞬间,接下来在专用的动画拍摄台上,绘制好的画稿被定位放好,在其正上方架着镜头朝下的逐格摄影机,对画稿进行逐一拍摄。不过随着计算机技术介入动画领域,动画的传统生产工艺逐渐被高端数字技术改容换貌,拍摄的过程开始被扫描代替,这一技术只需把绘制好的画稿通过扫描仪输入电脑,便可进行后续的上色、剪辑、合成等工作。另外,全新的以3D引擎为基础的动画技术则实现了完全的计算机动画制作。

动画技术的进步不断改进着动画的呈现效果,而随着动画艺术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接受和喜爱,动画技术的进一步探索也将拥有更坚实的基础。

2.艺术属性

任何一部动画片的创作和生产,从前期的选题、创意构思、稿本的编写开始,到美术设计和造型、动画的绘制、动画的拍摄和动画的配音制作,无不涉及前述各艺术门类。

动画既有美术的特征又有电影艺术的特征:从美术角度而言,动画片是以美术造型为基础来表现物体运动和发展过程的特殊美术形式,动画的造型几乎包括了一切平面或立体的美术形式和手法;从电影角度而言,动画是现代电影的一个分支,但凡电影中包含的艺术原理,在动画中都同样适用,电影的镜头语言、故事叙述、舞台表演、声校音乐以及传播欣赏等在动画中都是关键要素,只是和一般真人电影不同,动画因为完全产生于创作者的主观构思和想象,其表演范围也就比真人电影获得了更大的解放。简单来说,电影的一切艺术特征,加上动画特有的想象力和美术感,便构成了动画所独具的艺术魅力。

3.商业属性

动画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鲜明的大众化色彩。作为伴随电影文化逐渐发展起来的艺术分支,动画从头到脚都充斥着电影的大众化属性。满足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是动画作为商品得以生产和消费的动力源泉。动画的大众性和商业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仅构成动画完成生产和再生产的经济循环,同时也成为观众和创作者之间建立联系的纽带。

全球化市场经济背景下,动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理由源自其天然具备的商业潜力,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动画生产国——美国和日本无一不将动画当作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进行管理和扶持。不仅如此,那些独立于产业系统、不以商业交换为目的的动画作品同样难逃商业性的制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