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工伤保险制度的问题及优化方案

中国工伤保险制度的问题及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受经济水平的限制,从我国建立工伤保险制度以来,一直以工伤补偿为主。我国工伤保险的主要依据是《工伤保险条例》。我国对工伤保险待遇的调整机制起始于1996年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实行办法》。2010年的《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由统筹地区劳动保障部门根据职工的平均工资和生活费用等情况适时调整”。⑤工伤保险制度落实困难。⑥工伤保险制度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中国工伤保险制度的问题及优化方案

由于人口、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我国是一个工伤事故频发、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国家,工伤事故和职业病不仅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也阻碍经济的高效发展。在工伤保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家和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伤保险事业仍旧存在一定的差距和较大的问题。

①覆盖面窄。我国的《工伤保险条例》中规定可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主体是“职工”和“雇工”,而不是所有存在雇佣关系的任何劳动者。劳动关系不稳定甚至没有劳动关系的大量就业人员的工伤问题越来越突出。此外,用人单位瞒报、漏报工伤保险费,单位骗保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而且由于逆向选择大量存在,一些风险小的企业往往不愿意参保,甚至劳动者本人也不积极参保,这些都导致了我国工伤保险参保率过低。

②工伤保险体系不健全(三位一体)。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受经济水平的限制,从我国建立工伤保险制度以来,一直以工伤补偿为主。相对工伤补偿而言,工伤预防与工伤康复的功能明显薄弱。一方面,工伤保险缴费率设置不合理无法激励用人单位采取安全措施预防工伤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职业康复制度尚未成熟,工伤职业康复管理模式尚未统一,而且缺乏重新就业帮扶政策。

③法制建设落后。我国工伤保险的主要依据是《工伤保险条例》。首先,从法律角度来看,这只是一个行政法规,其约束力和执行力都较弱,没能对企业或雇主形成足够的强制约束。其次,工伤保险的相关法律存在不少漏洞,可操作性不强,在实施中容易出现矛盾。(www.xing528.com)

④待遇标准不统一,待遇水平低。我国对工伤保险待遇的调整机制起始于1996年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实行办法》。2010年的《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由统筹地区劳动保障部门根据职工的平均工资和生活费用等情况适时调整”。但是这种调整受到行政因素的影响,常常跟不上物价上涨的水平,造成实际待遇水平低的问题。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经济发达地区的工伤保险基金收入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工伤保险基金收入低,然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工伤事故发生率却更高,这将造成工伤待遇的差异过大,弱势群体得不到保障。

⑤工伤保险制度落实困难。工伤保险制度落实的困难主要是获取赔付难度大,一方面是工伤认定困难,部分因取证困难造成的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往往以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或职工违章操作为由,不申报工伤认定,而劳动者往往在个人申报时也提供不出有效证据;另一方面是职业病赔付困难。这是因为我国的工伤保险起步较晚,对职业病的相关规定和认定都不健全,法律法规的制定相对落后,在执行上还存在不少困难。

⑥工伤保险制度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问题导致工伤保险工作的开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各地之间的管理水平高低不齐,具有一定程度的差距,使工伤保险工作难以科学化、规范化地运行。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坚持管、办分离的原则,我国工伤保险更多的是管、办一体,这样的一体化体系不仅缺乏灵活性,也缺少相应的竞争和监督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