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庇古于1912年出版《财富与福利》一书,8年后将该书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并更名为《福利经济学》,在书中全面系统地介绍福利经济学相关理论。福利经济学相关理论为“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后来者对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进一步修改、补充和发展,于1939年前后形成了新福利经济学理论,使得社会保障思想更具有现实意义。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庇古于1912年出版《财富与福利》一书,8年后将该书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并更名为《福利经济学》,在书中全面系统地介绍福利经济学相关理论。经济福利在书中被定义为能够通过货币计量并且与经济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福利,庇古认为经济福利将随国民总收入的增加而增大,也将由于收入分配均等化而增大。他依据边沁提出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这一功利原则,运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论述社会保障政策的经济意义。
庇古认为,同一英镑的收入对于富人和穷人的效用不同,且对于穷人的效用要大于富人,若将富人的部分收入交给穷人,这些收入就会带来更大的效用,因而国家可以利用向富人征累进税的途径将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补贴给穷人,以达到缩小贫富差距、增大社会福利的目的。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国家的经济福利。庇古主张提高劳动者的待遇,对残障、患病或老年劳动者等提供一定的补贴以改善其生活条件,并实行最低收入保障和普遍养老制度,为经济极度贫困的劳动者提供补贴保障其基本生活所需,补贴所需金钱来自国家向富人征收的累进税。福利经济学相关理论为“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后来者对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进一步修改、补充和发展,于1939年前后形成了新福利经济学理论,使得社会保障思想更具有现实意义。(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