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坚持高位推动,健全脱贫攻坚工作体系
一是健全组织体系。成立了以县四家班子主要领导为“四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8个专责小组,分别由处级分管领导任组长,统筹推进各项工作。选派86名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选派130名非领导职务干部组建脱贫攻坚突击队,建成一支325人的“一带二帮三”党员先锋队,安排6040名在职在编干部组成结对帮扶队伍,实现“一帮一联”全覆盖。15个乡镇全部成立了扶贫开发工作站,配备3名以上专门的工作人员。公开招聘204名信息(档案)员充实了县、乡、村三级信息(档案)员队伍,确保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有人做事”。二是健全责任体系。坚决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制,健全县、乡、村三级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形成了三级书记一起抓扶贫的工作格局。建立“周协调、月例会、督查暗访+通报”的工作制度。三是健全政策体系。围绕自治区的“1+20”个政策文件和移民搬迁的“1+4”个文件精神,结合该县实际,2017年以来,制定出台了产业精准扶贫、旅游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实施意见或办法,形成政策组合拳,进一步促进政策落地生效。
2.坚持精准施策,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一是对象识别精准到位。二是定点帮扶精准到位。全面建立了县处领导挂乡挂村、后盾单位包村、乡镇包片、帮扶干部包户的定点联系帮扶制度。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联系单位、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联系人,实现了“双包”全覆盖。三是资金项目精准到位。出台《三江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实施办法》,严格管控资金。2017年共整合各类资金4.21亿元,着重投入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开发等项目中。
3.坚持因地制宜,推进扶贫重点工程
一是坚持产业不能荒。围绕“两茶一竹、种稻养鱼”主导产业,因地制宜推广“三带一自”(示范区带动、企业带动、能人带动、农户自主创业)产业扶贫新模式,着力提高产业扶贫实效性。86个贫困村全部成立了村民合作社。这些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群众积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二是坚持劳务不能松。认真分析全县贫困人口劳动力结构状况和务工需求,把有“吹糠见米”效果的劳务输出重点抓好抓实。三是坚持旅游不能软。立足于特色民族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以民俗旅游和生态旅游为基础,将乡村旅游扶贫纳入产业扶贫新范畴,提高旅游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硬实力。四是坚持搬迁不能“减”。按照“不减任务、不减速度、不减力度”的要求,采取“大干晴天、抢干阴天、巧干雨天”的方法,严守政策“四条红线”,用超强措施推进项目建设。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共有22个安置点30个项目,其中2016年、2017年实施的17个项目已经完成建房3831套。
4.坚持以人为本,打好民生保障战役(www.xing528.com)
一是开展健康扶贫攻坚行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100%,县财政投入522万元为贫困户分担了48%的参保经费,筹集资金264.58万元,对2566个贫困户看病报销全部买单。提高农村低保标准,低保重合率达到68.07%,达到自治区要求的40%以上。二是通过实施“雨露计划”“圆梦行动”教育资助,资助精准扶贫对象学生1.83万人次,精准扶贫对象学生资助覆盖率达100%。三是实施房屋修缮计划,全年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1034户,完成率100%。
5.强化政策宣传,营造脱贫攻坚氛围
借助主流媒介营造浓厚的扶贫氛围。利用风情三江、三江扶贫微信公众号平台,及时发布最新的扶贫动态和扶贫政策,提高全县干部群众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发放《致贫困群众的一封信》,提升脱贫动力和干劲。通过“一封信”“宣传册”“明白卡”等方式,加强扶贫政策宣传,将扶贫政策“进农户”“贴上墙”。
6.坚持问题整改,确保脱贫成效真实
该县高度重视对“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自治区脱贫攻坚综合大督查反馈意见”和广西脱贫攻坚简报意见的整改。及时召开专题会议,专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决定免去一名分管扶贫工作推进不力的副县长职务,共调整领导干部32人。全面取消2017年机关干部集中休假安排。主动申请柳州市发改委专项工作组进驻三江,指导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行每月红、黑榜通报制度,严格执行奖惩机制。对落实脱贫攻坚工作不力的37名党员干部进行问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