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概念最早见于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1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做出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重要指示。经过进一步地阐述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精准扶贫思想。2014年1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详细规制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从而推动“精准扶贫”思想的落地。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的“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则是对“精准扶贫”思想的进一步阐释。可以说,精准扶贫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反贫困的新方略。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向全世界宣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从精准扶贫思想的科学内涵来看,立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是其理论基础,实现共同富裕是其价值目标,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则是其实践取向。有论者指出,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落实、精准脱贫四个方面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关键。实际上,早在2013年12月,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就曾提出了“加强分类指导 实施精准扶贫”的思路。他指出,应实事求是推进贫困地区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扶贫规划,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精准细致落实扶贫政策;要统筹保障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加大力度“保基本”,千方百计“拖住底”,优化公共服务配置;要着力发展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保障贫困地区青少年平等接受教育的权益。从其思路中可以看出,实际上也是在寻求一种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的精准扶贫之路。因此,精准扶贫视角下的扶贫领域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也应当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剖析问题所在,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www.xing528.com)
从以上论断中不难看出,精准扶贫突出的就是“精”和“准”,这就要求扶贫工作要找准病灶、对症下药,改变之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让扶贫工作从“输血式扶贫”走向“造血式扶贫”,从源头上、从思想上、从精神上消除贫困。而就精准扶贫视角下职务犯罪预防来说,同样要突出“精”和“准”,要针对扶贫领域职务犯罪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工作,构建立体化惩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新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