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尔(Prahalad﹠G.Hor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名为《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将其定义为“企业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中那些最为关键的、最能使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因素组合”,是“决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深层次因素”。在随后研究中,学者们将这一概念从公司研究领域移植到区域研究领域,相继提出了“区域核心竞争力”“城市核心竞争力”等拓展理念。
目前,国内对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已较为丰富,主要围绕着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剖析、评价指标选择、评价方法应用、提升路径设计等内容展开,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两个视角。
一是关于城市核心竞争力内涵及评价体系的一般性探讨。袁国敏(2004)在剖析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城市竞争力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将城市核心竞争力分为包括资源力、区位力在内的基础优势力和涵盖产业力、文化力、管理力及设施力的竞争优势力,并主张采用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加权平均法、模糊评价法,对比分析不同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水平。朱海伦(2004)也认为,城市核心竞争力是蕴藏于城市内质之中,能够帮助城市在长期的竞合环境中赢得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可以透过城市区位竞争力能力、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和城市经营能力等三种形式加以展现。刘松先(2006)主要从经济效率、经济结构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3个方面衡量城市核心竞争力,指出城市发展战略的实质就是培育核心竞争力,形成城市的竞争优势,使之成为区域城市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金水英(2012)基于近年极为盛行的知识资本视角,从效能和效率两个角度构建了以知识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创新资本、流程资本和关系资本)为投入指标,以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生活水平及环境保护力度为产出指标的城市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全国216个样本城市进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效能评价,并以此将样本城市划分为三大阵营,以期对其未来的发展规划或发展战略设计提供帮助。(www.xing528.com)
二是关于城市核心竞争力具体评价的个案讨论。吴亮亚(2010)撰文探索区域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评价问题,选取GDP、人均GDP等18种代表性指标,定量对重庆市6个区域中心城市以及毗邻重庆的四川省4个区域中心城市进行比较,以此分析影响区域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崔松虎(2012)根据竞争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采用因子分析等方法对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城市核心竞争力现状展开了实证研究。尤瑞(2016)同样也是利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湖北省1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并得出武汉独占鳌头,黄石、十堰和宜昌位居次席,而其他城市居于三档的分析结论。张可云、傅帅雄(2011)根据城市核心竞争力要素的“独具性”和“整合性”以及相应的城市决策矩阵,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长沙市核心竞争力要素做出静态分析。赵华安、路淑英(2010)以迈克尔·波特的“钻石体系”理论为研究范式,对提升珠海城市核心竞争力给出了不断加强产业竞争力、制度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建设,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相关建议。殷贵林(2013)从制度与文化层面探讨了皖江城市带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问题,形成社会秩序、产权界定、市场竞争、激励与创新为制度竞争力和大众教育、企业家精神、财富理念、健康消费理念为文化竞争力的区域核心竞争力体系。
上述研究成果既体现了中国学者对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不同思考,也为课题组认知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提炼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提供了必要的研究思路。本课题认为,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和研究目的的差异,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会有所区别,但是归根结底,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一种不断创造城市自身价值的能力,必须立足现实、开创未来,方能维持使城市永续发展的竞争优势,保证城市在长期的区域竞合关系中占据有利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