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私关系是中国古代社会永恒的话题。立法明分,护公去私。韩非子亦提倡去私立公,“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公私关系不仅仅是一个关乎道德的问题,还会左右一个人的行为,当公私关系与政治相连,会对官员的从政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立公去私,还是立公为私,成为判断官员廉政与否的政治准则。认为私之于己的封建制,必将被公之于大的郡县制所取代。立公去私是柳宗元廉政思想的基本政治原则。
公私关系是中国古代社会永恒的话题。孔子以公私区分君子与小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的德是为大多数,小人留恋土是小范围,君子与小人的趣向不同,在乎公私之间。荀子主张以公义胜私欲,“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立法明分,护公去私。韩非子亦提倡去私立公,“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 汉代贾谊明晰了公私的内涵,“兼覆无私之谓公”。
公私关系不仅仅是一个关乎道德的问题,还会左右一个人的行为,当公私关系与政治相连,会对官员的从政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立公去私,还是立公为私,成为判断官员廉政与否的政治准则。中国古代思想家往往把治国理政与论述公私关系相连,廉政即公,反之即私。立公去私的公私观成为柳宗元廉政思想的重要政治准则。
柳宗元主张立公去私,他颇有见地的提出,“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认为私之于己的封建制,必将被公之于大的郡县制所取代。他在《与杨诲之第二书》中,希望从私人亲情上感染杨诲之,“凡吾与子往复,皆为言道。道固公物,非可私而有”。但这也不全是私情,其间也应符合公道的原则,公私合为一体。他在《惩咎赋》中说,“上睢盱而混茫兮,下驳诡而怀私”,揭露了当时“视白成黑,颠倒妍媸”的黑暗政治,鞭挞了巨宦权奸“食君之禄畏不厚兮,悼得位之不昌”的贪得无厌。(www.xing528.com)
立公去私是柳宗元廉政思想的基本政治原则。他恪守“惟道是就”,不徇私、不枉法,他以瓶子自喻,“清白可鉴,终不媚私。利泽广大,孰能去之”。象征自己廉洁奉公、无私无怨的品质和勇于献身的决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