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献综述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献综述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内涵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理想和价值规范的统一。还有学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肥田沃土,因此,只有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信”。因此,要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易于让人们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献综述

通过中国知网对近十年来(2007年9月—2017年9月)相关学术内容的检索,如下六个方面集中体现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成果。

1.三个层面本质内涵和内在的逻辑学说

从逻辑体系学说上,该学说认为“三个倡导”清晰地勾勒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取向、行为规范和实施方式等方面的内容,突出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性。在内涵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理想和价值规范的统一。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立足三个层面,既彼此区分,又相互联系和贯通,形成一个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逻辑结构。从最大公约数学说上,有学者指出,“‘三个倡导’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这些观点表述,实际上回答了在分层次培育和践行“三个倡导”过程中最终还是回归到实现国家、社会、个人三者价值目标的统一。

2.路径探究学说

该学说强调从面临的主要问题导向入手,要在“强化问题导向”“抓住根本问题”和“解决突出问题”三个方面上下功夫。分析提出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就是要坚持走群众路线,着力点在于解决人们精神层面的问题,切入点在于以传统美德为导引。有学者从系统论动力学说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环境助推动力、文化整合实力、实践推动能力、理论发展导向引力、主体牵引力和制度支持力等出发合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成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要有强大的硬实力,也离不开启发人们思想、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价值观的软实力,而核心价值观则是软实力中的重中之重。有学者从舆论导向学说研究指出:“理念的有效传播,并形成广泛而持久社会影响的舆论导向,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不可少的社会条件。不能深入民众并被民众内化于心的文化理念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通过有效的社会传播,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机会广泛认知、深入理解,才有可能逐渐形成社会认同,才能促成凝聚人心的社会舆论,从而宣扬社会价值主流,引导社会风尚。”

3.文化视角学说

有学者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源与流、根与魂的辩证统一关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根”,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和精神家园,“魂”是精神灵气和精神动力,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还有学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肥田沃土,因此,只有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信”。也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本质与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中国的传统节日折射出的文化本质其实就是和谐友善。因此,要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易于让人们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学者从“三个倡导”文化来源的视角研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果,但是占主导地位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另外,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4.实践养成学说(www.xing528.com)

有学者研究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实践中,融汇在人们现实的生活过程中,这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着力点。要在实践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在实践中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区分和筛选,在实践中进行创新转化和发展。要通过实践养成把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要挖掘文化载体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综合运用多种文化载体,通过融入日常生活、实践养成、制度建设等途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落到实处。

5.新媒体传播学说

从新媒体技术动力学角度看。技术创新驱动仍是新媒体发展的核心动力,互联网络和信息传播技术继续沿着更加弹性、更加智能、更加快速的方向向前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以微信、微博、微视频、新闻客户端等为代表的新兴传播形态继续向前推进。有学者认为,媒介技术是整个社会舆论生态演变的最直接推动力量,新媒体舆论场影响力不断提升,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主要社会舆论场。

从新媒体平台拓展传播的空间和领域角度看,有学者指出,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主体主导的传播模式被打破,媒体的使用者同时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和创造者,传播主体由一元走向多元。大众化、多样式、低成本、高效率、强互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精神沟通、情感共鸣、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新媒体对社会大众已经形成一种无法回避的包围性力量;同时,也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由现实物理空间转向网络虚拟社区,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转为动态、从理论落实到实践,相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法也从说教转为感召、由灌输转为渗透[19]。然而,自媒体传播的不规则性,使得自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6.机制制度建设学说

作为制度保障论,有学者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在于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保障,因为对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道德伦理评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功能,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则是该制度的规范性内容。还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项浩大的社会性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多种机制的创新,实现内部生成与外部推进相结合,才能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成为社会的“方向盘”、国家的“稳定器”、民族的“主心骨”。有学者研究指出,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网络媒体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工具和主要阵地。构建有效的传播机制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取得实际效果的有力保障,更有利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建设的良好氛围。有学者认为,要建立媒体的社会责任制度,加强落实与监督,使主流媒体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起到主体作用,防止主流媒体的过度娱乐化。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注重利益调节、自律转化、制度制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和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双向互动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