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凯文 张 驰
在今天南京江宁区上坊社区黄龙山西麓,郁郁葱葱的树木之下,隐藏着一座千年古刹,这就是天宁寺遗址。天宁寺历史悠久,自宋代建寺以来,经历过多次毁坏与重建。明清时期常有文人墨客来此游览,他们所作的诗词散文,使寺庙附近的流水与冬日的梅花两处美景闻名于世。本文在对天宁寺遗址进行实地踏勘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就其相关问题作一初步研究。
据《金陵梵刹志》及《万历上元县志》记载,青龙山天宁寺始建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后遭毁坏。天宁寺寺名的由来已不可考,但根据字面含义,可推测其有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以保国泰民安之意。
明正统年间,天宁寺得到重建,成为中刹东山翼善寺所领的众小刹之一,后来又毁于火灾。《金陵梵刹志》记载了天宁寺在失火后僧舍的保存状况及寺庙田产的规模:
国朝正统年间重建,复毁。今仅存僧舍数椽。……天宁寺占地五亩,东至张家山,南至王家山,西至青龙山,北至王家山。寺内有山门三楹、僧院三房,佛殿仅存基址,另有公产田、山塘54. 1亩。
由此可见,当时佛殿虽遭火灾被毁,但仍有僧舍可供僧人居住。同时拥有一定数量的田产,可以种植作物以应付寺院的各项开支,维持其正常运转,天宁寺也因此得以延续到晚清时期。
1935年4月1日至该年9月30日,韩国抗日志士金元凤及其领导的“韩国义烈团”,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曾在天宁寺举办第三期“韩国革命军事政治干部学校”。1940年,僧人慧海(俗名林海山)在上坊创办居士林,率众徒化缘集资重建天宁寺,以恢复佛事。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天宁寺再次遭到破坏。1974年,汤山林场长山工区将天宁寺建筑全部拆建为林场工房。1996年,当地村民在天宁寺遗址上建造了一幢小屋,以供附近信徒前来奉佛。
图一 天宁寺遗址现存建筑
在我国,以“天宁寺”命名的寺庙多达数十座,江苏省内就有常州天宁寺、扬州天宁禅寺和南通天宁寺。江宁天宁寺在规模和影响上虽远不如这几座寺庙,但直到晚清时期,这里仍常有高僧住持佛事活动。
在天宁寺附属的塔林中,目前发现三块塔铭和一块墓碑,记录了“开山传临济第三十二世古田元和尚”“传第三十三世万寿月樵柯和尚”和“传临济第三十四世天宁霈菴澍和尚”以及“江宁府正都纲司先师上守下性彻公老和尚”四位高僧的世代与法号。
古田元和尚为明末清初高僧道忞的弟子。道忞(1569~1674年),是明末清初著名的高僧,曾受到过顺治皇帝的接见,并云游中原各寺,为理顺中原佛教与新王朝的关系做了大量工作。《正源略集》中记载了道忞与古田元的一次问答:
金陵天宁古田元禅师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师(道忞)曰:“秋禅鸣翠柳。”
这里的“金陵天宁”应当就是现在的江宁天宁寺,由此可见塔铭上的“临济第三十二世古田元和尚”与史料中记载的“古田元禅师”确为一人。古田元和尚的生卒时间虽已不可考,不过依据其师道忞和尚活动的时间分析,大致生活在清朝顺治、康熙时代。
塔铭上的“第三十三世万寿月樵柯和尚”,《明清佛教史研究序说》中记载了相关资料:月樵柯和尚曾出住过维扬(今扬州)的万寿寺,其师为古田元和尚。月樵柯和尚的具体生卒时间亦不可考,推测生活在清康熙时代。
“传临济第三十四世天宁霈菴澍和尚”的资料笔者尚未查到。不过依照其世代分析,很可能是月樵柯和尚的弟子,应当生活在清“康雍乾盛世”时期。
图二 古田元和尚塔铭
图三 月樵柯和尚塔铭
图四 天宁霈菴澍和尚塔铭
“彻公老和尚”,依据后述碑文的记载,可知他为西山堂第四十九世,担任过承恩寺和天宁寺的住持,并曾任江宁府正都纲一职。“都纲”由政府任命,为一地方管理佛教事宜的要职。可见彻公老和尚应该是当时南京地区佛教界的领袖人物。
据《中华佛教人物大辞典》记载,在清代,有名俗姓叶,字豁庵,法号广彻的江西彭泽僧人,曾主持过江宁天宁寺。笔者认为“广彻和尚”很可能就是墓碑上所载的“彻公老和尚”。结合碑文与文献资料,广彻和尚生活在晚清时代,年轻时曾游历名山大刹,遍参高僧大德。后来主持承恩寺和江宁天宁寺的佛事活动,并担任江宁府正都纲一职,最终圆寂于天宁寺。史料记载广彻和尚擅长写诗,但流传下来的并不多,兹录一首于下:
宿山寺步壁间韵
独宿云堂一磬深,空山莲漏滴沉沉。
月临绀殿浮松气,风动金铃落梵音。
永夜禅灯悬客梦,高秋旅雁动乡心。
虚窗渐觉晨光满,惆怅行歌别旧林。
此诗抒发了广彻和尚对家乡的思念,对自己到处漂泊、四海为家的云游生活感到惆怅。这从侧面证明了广彻和尚确实曾有遍游名刹古寺,遍访高僧名士的经历。
据《晚晴簃诗汇》记载,广彻曾“主江都天宁寺”。笔者推测,广彻和尚云游期间可能出住过江都天宁寺(即今扬州天宁寺),故有此记载,也有可能是著书者将江都天宁寺与江宁天宁寺混淆所致。
图五 彻公老和尚塔碑
明清时期,不少文人墨客来到天宁寺游览小住,留下了一些描写天宁寺及其周边环境的诗词散文。通过这些诗文,可以一窥当时天宁寺的环境与周边秀丽的风光。
明人顾璨写作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的《天宁寺游记略》是目前已知最早描写天宁寺的文章。这篇游记记录了当时天宁寺的交通状况与周围环境。兹录于下:
正德丁丑春三月九日,予兄东桥先生赴台州,李饮虹、王南原、罗半窗诸君,偕予出饯于祈泽寺。寺在高桥门外十里,有龙泉古木之胜。酒数行,东桥别去,予与诸君共宿祈泽。旧闻邻寺号天宁者,境绝幽夐。次早邀诸游,询祈泽僧,多诒以道远且险,不可至。予意良阻,王、罗二君锐意欲行,遂从僧借小童导骑,缘寺前径登山,历墟墓数处,即平野旷然,两傍皆童山环抱。纵辔行里余,见山尽处如门阙状。阙外诸山,浓淡晦明如画,方爱玩未已,觉山腹间隐隐有楼阁在空际,到即寺也。众皆大喜,弃马振衣,缘石径而登,径且半,闻陂陁下灌莽中有声,汹汹如雷奔风怒。予谓诸君:“此当有异泉。”乃遣人踪迹之。徐步入寺,寺僧多出乞食,独老僧惠禧者见客至,似喜,延入室,焚香供茗甚肃。室亦雅洁,不类荒山。小憩,复出寺。先所遣人来报,山下果得泉,但荒翳不可入。予奋然先行道诸君,藤稍竹刺时挂冠袂,辄绝之以去。稍下,见泉珠零玉散,飞落石涧中,可十数处,不知所从来,亦莫能极其所止。涧阔尺余,两傍及底皆山石,自然所成,玲珑岭岈,清泉如空碧下渍。予喜,呼酒饮,诸君择泉流平缓处,列坐泛觞,各饮满数觥而出。回入山半,得泉脉树间,乃平地涌出,不甚弥溢,不知何源流衍之广乃尔?既登,复觞寺外石上数行,乃上马归。
从这篇游记中,可知当时天宁寺位于“道远且险”的郊外,周围有群山环抱。由于交通不便,加之寺内佛殿失火被毁,寺内环境定然不如附近的祈泽寺等寺庙。因此来天宁寺的香客不多,寺庙香火不旺,致使“寺僧多出乞食”,寺中只有老僧惠禧等人留守,显示出一片萧条的景象。《金陵梵刹志》亦称当时天宁寺“仅僧舍数椽”,坐落在“山林幽迥,野泉散落,人迹鲜至”之处。从王韦的《游天宁寺》一诗也可见当时通往寺庙道路的艰险与寺庙的破败萧条:
问年看井干,结夏闭山门。路夹双峰起,泉流百道喧。葡萄缠废栋,蛱蝶舞荒园。窈窕堪栖隐,逢人未可言。
然而在明人丘吉的眼中,交通不便、与世隔绝的天宁寺却别有一番意境,是远离尘世、修禅打坐的绝佳去处。他曾往寺内小住,并撰写过《寄馆天宁寺》(二首),兹录于下:
其一
宝树林中避世情,琴囊长挂白云层。
蒲团学得枯禅坐,合作东轩长老称。
其二(www.xing528.com)
茶炉吹断鬓丝烟,借得禅林看鹤眠。
不道秋风何处起,一堆黄叶寺门前。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位于深山之中,人迹鲜至的天宁寺,顾璨就在其周边发现了“异泉”,并在其游记中详细记录了从天宁寺到泉水边的路况及“异泉”的景色:从天宁寺到泉水之间的道路已长满树木,穿过时树枝常常会挂住帽子。泉水飞落石涧,激起的水珠如珍珠如碧玉,泉水不知是从何处来,亦不知流往何处去。后来,天宁寺周边的“异泉”被明代著名学者盛时泰命名为“天宁寺流水”,并誉为“金陵十景”之一。
盛时泰,字仲交,号云浦,晚号大城山樵,是明代著名诗文家、史学家、画家。据周晖《金陵琐事》记载,他喜好游览山水美景,曾在大城山中作金陵十景诗。这十处景观皆属山水竹林,与当时一般文人墨客看重的人文景观颇不相同。周晖曾对盛时泰独具之慧眼大加赞赏,认为“皆众人之所忽,仲交所独取者”。“天宁寺流水”能名列盛氏的“金陵十景”之一,足可见其景色之优美。如今,“天宁寺流水”已经因环境变化而消失,但在寺庙附近仍可寻见流水遗迹。
天宁寺冬日的梅花亦是一处美景。清代僧人原济曾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二月,在雪后前往江宁青龙山、天印山等处探梅写画,作有《青龙山古天宁寺梅花》一诗。
原济,字石涛,平生工画,擅长山水与花卉,与弘仁、髡残、八大山人并称“清初四僧”。又工书、诗、印及园林叠石。通过《青龙山古天宁寺梅花》一诗,可以想象冬日天宁寺琦丽的景象:
铜枝铁干非常见,玉蒂冰条蜀锦囊。
何事镂心千仞放,化为龙骨一溪长。
轩辕鼎废余丹社,古佛光生只听香。
日暮上方云气薄,绕空浮翠碧波茫。
图六 第1组墓塔前发现的石龟趺
2017年3月29日和7月30日,奉王志高老师之命,我们先后前往天宁寺遗址进行调查。遗址位于上坊四道堰水库东南部山坳、化工厂炸药仓库东南侧围墙后,地面遗存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天宁寺历史建筑遗迹,一是附属塔林遗址。
以天宁寺现代建筑为中心,由南向北依次有石柱础、石砌平台、水井等遗迹。具体情况如下:
(1)现代建筑。为一幢坐南朝北的小屋,由五间房屋组成,呈“凹”字形排列,1996年由当地村民起建。南屋为佛殿,里面供奉有佛教、道教人物画像。佛殿东侧的两间房屋,为僧人的厨房和杂物室。佛殿西侧两间房屋,为僧人的宿舍。西侧房屋东北方有一处水泥制成的亭台状香炉。
(2)石柱础。2座。方形,石质。东西对称分布于现代建筑北侧台基下,两者相距约3米。东侧柱础保存良好,四边饰莲花纹。制作年代不详。
(3)石砌台基。位于现代建筑的东北方。台基呈矩形,由石块砌筑而成。长约22米,宽约17米,高约1米。其功用及年代不详。
(4)水井。位于石砌台基的北侧,平面呈七边形,内壁用石块垒成,井内水质清澈,建造年代不详。
(5)放生池。位于现代建筑的东侧,保存完整,池内目前仍有积水。
分布于天宁寺遗址的东部和南部。墓塔为石制,由塔座、塔身和塔顶三部分构成。塔身上刻有塔主的世代、法号等信息。墓塔下是存放僧人遗物的地宫。调查发现有七组九座僧人墓塔。每组墓塔大致位于一个弧形土垄内,由一座主塔和多座副塔构成,主塔当属地位较高的僧人所有,副塔围绕主塔,应属与主塔塔主关系密切的僧人所有。由北向南编为7组,具体情况如下:
(1)第1组墓塔
位于天宁寺遗址东北侧。墓塔均倒塌,主塔下暴露出地宫。地宫附近有许多石塔构件。地宫北侧发现有一座石龟趺和一块僧人墓碑。
石龟趺靠近炸药仓库东南侧围墙,面向西北方,长约2米,宽约1米,高约1米,背部龟壳纹路清晰。墓碑文字清晰,内容为:“承恩天宁西山堂上第四十九世、皇清敕授修职郎、特授江宁府正都纲司、先师上守下性彻公老和尚之墓。大清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吉日,孝徒证清敬志。”左右两侧联文为:“授都纲领七属,照法度而善化;卸尘寰归不二,遵佛律以清修。”墓碑下部断裂处与龟趺背部断裂处相吻合,说明墓碑置于龟趺碑座之上。墓主身份前文已考,其信息非如往常镌刻于塔身之上,而是在塔前刻石立碑,更反映出彻公老和尚地位之高。
依据墓碑所记录的时间,可以推定这组墓塔修建于晚清时期。
(2)第2~5组墓塔
位于天宁寺遗址东侧放生池附近,大致由北向南依次分布。这四组墓塔之石构件散落于地,其中有三块塔身构件刻有铭文:
第一块:呈瓶状,底部直径约0. 53米,腰部最大周长约1. 4米,高约0. 85米。铭文为“开山传临济第三十二世古田元和尚塔”。
第二块:呈瓶状,底部直径约0. 53米,腰部最大周长约2. 2米,高约0. 8米。铭文为“传第三十三世万寿月樵柯和尚塔”。
第三块:呈瓶状,底部直径约0. 54米,腰部最大周长约2. 8米,高约0. 95米。铭文为“传临济第三十四世天宁霈菴澍和尚塔”。
上文已对这三位和尚的身份做了分析,由此可以推定这四组墓塔修建于清初至“康雍乾盛世”时代。
(3)第6~7组墓塔
位于天宁寺遗址南部,周围散落有不少石塔构件,但未发现铭文,其修建年代无法判断。
第1组墓塔被破坏的地宫及石塔构件
天宁寺及附属塔林遗址是近年南京地区佛寺遗存的新发现,具有比较重要的研究价值,但保护现状令人担忧,为此我们提出建议:
1.尽快将天宁寺遗址及附属塔林列为江宁区文物保护单位。江宁天宁寺遗址是南京地区目前所知除天隆寺外,保存有塔林建筑最多的佛寺之一。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可以得到更为妥善的保护与更加充分的研究。
2.加强对遗址的保护。现场一些小型墓塔构件应尽快移入博物馆,体积较大、无法移动的墓塔构件,则应因地制宜,妥善保护。
3.修复墓塔。所见墓塔虽遭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构件基本散见周边,建议对基本完整的几座墓塔进行修复,既表达对古代高僧的尊重,又可供游人瞻仰。
附记:2017年9月,我们如愿考入南京师范大学考古学专业,跟随王志高老师学习。王老师是一位极富责任感的考古学家,尤其关注南京地区的文物保护工作。当他得知江宁天宁寺及附属塔林遗址未受到妥善保护,便立刻呼吁江宁区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尽快落实保护方案。同时嘱我们利用研一开学前的暑假,前往实地调查。本文就是在调查的基础上撰写完成的。在本文的资料搜集阶段,通过王老师的指导,我们掌握了几种文献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并根据老师所提供的线索,收集到了不少重要的资料,为本文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论文写作开始后,由于我们在本科期间未受到严格的训练,写作能力不强,老师便给予了我们更多的关注——从修改错别字、标点符号到语句的调整,从论文总体框架到每一小结内容的安排——王老师一点一点教会了我们如何写作。通过这篇文章的练习,我俩的写作能力获得了提高,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无论将来是否从事科研工作,写作都是一项重要的技能,但这项能力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除了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要依靠自己的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最终,本文收录于《江宁春秋》第16辑之中。最后,我们祝愿王老师桃李满天下,未来的弟子更加优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