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3年,《天体运行论》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推翻了托勒密的观点,将天文学界从昏睡中惊醒。在更早的1507年,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尼古拉·哥白尼发现自己的观点与1800年前阿利斯塔克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动,如果这一想法成立,那很多有关行星运行的谜题都将迎刃而解,因为地球比火星、木星、土星距离太阳近,且地球运行轨道小、速度快,所以有时地球会超过这三个行星。这时,从地球上看,这三个行星就呈现逆行的状态。
《天体运行论》假想图
想象一下,如果之前我们一直坚信地球是宇宙中心,而现在有人告诉我们这种论点是错误的,那我们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不难猜测,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广受大众欢迎的说法,更何况当时的教会拥有着巨大的权力。
那时,人人都知道与教会为敌必不会有好下场,在未得到哥白尼允许的情况下,《天体运行论》在发表时增加了一篇引言,表示书中的革命性观点并不一定准确。1616年,《天体运行论》被天主教会列为禁书,直到1835年才解禁。(www.xing528.com)
哥白尼的日心模型虽未得到迅速传播,但他依然认为宇宙由完美的球体构成,只不过其中心不是地球。到了17世纪初,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通过仔细观察得出了轰动性的结论——行星的运行轨迹并非完美的正圆,而是扁平的圆形,也就是椭圆形。这是继伽利略发现木星的卫星后,开普勒进一步发现卫星们也是沿椭圆轨迹围绕着这颗巨大的行星运动。
由此,开普勒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解决了行星如何运动的问题,但行星为何运动的问题却一直悬而未解。开普勒也试图找到这背后的作用力,他认为应该与磁力和太阳有关系,但一直未找到令人满意的解释。50年后,艾萨克·牛顿的地心引力观点给出了答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