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备一所学校,千头万绪,需要解决校舍设施、机构设置、教职工调配、学生来源、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以及图书资料购置等诸多问题。为了推动筹备工作的进展,筹委会一共举行了四次会议,均由钱端升主持。
筹委会成立后的第三天即8月25日,紧接着召开了第二次会议。会议初步讨论了学院的组织机构、干部编制、学生构成、调训学制等事项。确定了组织系统采用院长负责制,院委会由院长、副院长领导,成员由院长提交教育部批准。内设机构初步拟设教务处、教研室、图书馆、行政处。[15]筹备伊始,除了机构、编制等问题,钱端升依循以往的教学经验,最为关注的是教员分配和教学计划,会上他两次提议商讨课程设置,但因时间紧张且尚无草案,终未果。他有些焦虑,在8月25的日记里感叹“政院筹委会二次会,谈了编制,未及课程”。
经过三周紧锣密鼓地工作,9月17日第三次筹委会召开。会上,作为主任委员的钱端升吸取第二次会议的教训,首先介绍了教学计划的编制情况,与会人员普遍认为,教学计划草案大体上比较成熟。各方争议的焦点集中在俄文如何开设,主要意见分两派:一派以来自燕京大学的教授严景耀为代表,提出俄文作为必修课,宜采用速成模式培养;另一派以华北革大的戴铮为核心,戴铮是筹委会主要成员的之一,后任北京政法学院临时党组书记、代理副院长,与钱端升搭班子一年有余。他主张学制短,不学俄文为好。来自北大的青年学者程筱鹤认为,学院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司法干部,俄文学习是次要的。钱端升汇聚各方意见,提议全部取消俄文绝无可能,建议采取所有学员先学习国文,国文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兼修俄文的策略,调干生要重点学好国文,暂不排俄文课程。(www.xing528.com)
随后,华北革大的刘昂(后出任北京政法学院教务长),关于学制问题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旧学员原则上编为一年制,可从基本政策和理论学起;文化水平较高的、技术比较扎实的学员可长期培养,编为二年制。另外,学院初创时分,教材和图书资料的极度匮乏。教授们深知,图书馆资料对于教学的重要地位。图书馆界有言,如果把教职员工比作一所高等学府的血液,图书馆即可视为大学的心脏。当时,由于经费特别紧张,不可能大批量购置图书,筹委会中来自清华大学的于振鹏、北大的张国华老师提议,可暂时把清华、北大系里的资料带过来,以解燃眉之急。本次会议还就行政处下一阶段的任务作了部署,要求尽快编制预算,落实干部,与北大协商接收校舍、房产、家具等。钱端升在日记里评论道“筹备委员会三次会,开得不好”。与第二次筹委会相比,钱端升更关注教学计划中应该开设哪些课程,未曾想关于俄文开设的争议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最终也未达成共识,这样的工作思路和效率令他隐隐生出些许担忧。
又是近两个月的辛勤工作,学院的筹备工作基本就绪。1952年11月11日,第四次会议在沙滩校区孑民堂举行。钱端升继续以主任委员身份主持会议。刘昂首先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学员的构成和课程筹备情况。学员有两部分构成,其一是老干部、原四校二年级旧生,其二是一年级新生和新招生的学员。学院计划11月13日开课,最先教授的是《实践论》 《矛盾论》,均采取上大课方式,要求教职工要与学生一起听课学习;《中共党史》《共同纲领》以及文化课均以班为单位或者班联制上小课。刘昂还介绍了学院内设机构和干部任职情况,宣布由雷洁琼、费青担任学校副教务长。戴铮在会上介绍了学员的构成状况及思想动态。[16]华北行政委员会主任张苏也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北京政法学院的任务不仅要训练干部,而且要研究如何办政法学校,如何教,教哪些东西。他希望教职工按照毛主席的实践论——教学联系实际,探索创办新型大学。最高人民法院华北分院的陈传纲自始至终参加了筹备工作,他强调北京政法学院身处首都北京,又是由中央直接领导,希望各方共同努力将其建设成全国的榜样。钱端升最后表态说,创办新型的法学院校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希望大家携手共进,探索前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