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华大学——交叉培养模式
清华大学法学院于2018年颇具前瞻性地开设“计算法学”硕士学位,将清华大学充足的理工科研究资源与法学教育融会贯通,是清华大学法学院“科技+法律”发展战略的有效尝试。[15]计算法学是法学和前沿信息技术的交叉学科,用科技赋能法学教育,成为培养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法律人才的重要平台。此外,清华大学法学院在2017年建立法律与大数据研究中心[16],以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主要研究领域,并定期开办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为前沿科技相关法律研究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储备。
2.中国人民大学——综合课程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对区块链和金融科技保持高度关注。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研究新金融的发展模式。[17]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成立未来法治研究院,聚焦科技革命为法学领域带来的挑战,吸收海内外、跨学科的优秀学者就人工智能、金融科技、智慧司法等领域展开研究,成果形式包括主题研讨会、专题读书会、前沿讲座等,[18]已经产出多篇高质量学术报告。同时,该研究院在法律硕士培养中开设“大数据、金融科技与法律监管”“人工智能与法律规制”“大数据智能司法”等前沿课程,并单独设有“数据法学”辅修学位。
3.北京大学——资源共享模式(www.xing528.com)
北京大学的区块链研究资源十分丰富。北京大学设有数字金融研究中心,致力于数字金融、普惠金融、金融改革等领域的学术研究[19],成果形式以学术报告、学术论文和中心书系为主。2018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新金融与创业投资研究中心成立了区块链实验室[20],此外还设有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研究中心。光华管理学院建立的电子案例库中收录了大量区块链和金融科技应用实例作为相关课程的教学素材,形成了有效的教学资源分配模式。与此同时,北京大学还设有独立的区块链研究中心,为全校的区块链和金融科技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4.新加坡国立大学——内外交互模式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区块链和金融科技研究工作主要由计算机学院(School of Computing)担任,该院下设区块链研究项目(BLOCKCHAIN@NUS)[21]和金融科技实验室(FinTech Lab)[22],且项目对校内外人士开放,并为企业提供教学和咨询等服务,丰富了相关领域的校友资源。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Business School)开设了主要面向校外人士的金融科技应用课程。[23]但在区块链和金融科技与金融法的结合领域,新加坡国立大学以学术研究和论文产出为主,目前并未大规模开设课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