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初步的、浅显的认识下形成的法治思维方式只能是暂态的、不稳定的,只有建立在法治价值认同基础上的法治信任,才可能形成一种稳固的、坚定的法治思维。法治信仰的形成,才是法治思维成熟的标志。[9]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优势,将法治教育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相结合,通过各类校园活动、社团实践将法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其中,还可以借助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新媒体的力量,提升法治宣传教育的感染力、渗透力和影响力,促使法治精神深入到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循序渐进地培养大学生对法治的认同,形成对法治的信赖,最后树立起对法治的敬仰。
【注释】
[1]贾喆羽,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非法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
[2]张玉来:《依法治国必须学会法律思维——访中国法官学院郑成良教授》,载《人民日报》2002年4月13日,第6版。
[3]《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会议公报公布》,载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14_10_23_279026.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20年2月26日。
[4]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18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173页。(www.xing528.com)
[5]张鸣起等:《学习十九大报告重要法治论述笔谈》,载《中国法学》2017年第6期。
[6]邓巧蓉: 《高校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论析》,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年第7期。
[7]彭海:《高校学生管理者的法治思维:涵义、特征和养成路径》,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8]徐科琼、赵红梅:《试析当代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路径》,载《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9]杨建军:《法治思维形成的基础》,载《法学论坛》2013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