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归属感的发展是从亲子依恋发展到对班级和幼儿的归属感,进而延伸到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在儿童归属感的培养过程中,具体可以用以下方法。
(一)榜样示范法
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认为,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是幼儿习得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23]教师通过描述某位幼儿的分享、合作、助人等行为,并且给予口头表扬和拥抱来说明这种行为是好的,是被同伴和教师所接受的,以此引发其他幼儿的模仿和学习,进而有助于班级归属感的形成。
(二)环境熏陶法
环境熏陶法是指利用环境条件、生活氛围和教师本身的言行举止,对幼儿进行积极感化、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社会态度和行为的方法。[24]
干净整洁、温馨温暖、充满童趣的园所和班级环境,可以培养幼儿对幼儿园和班级的归属感。和蔼可亲、充满爱心的教师使幼儿觉得自己处在安全和被接纳的氛围中。标识清晰、规则分明的区域设计使幼儿体验遵守规则给自己带来的自由。同时,为幼儿设置舒适又具有一定隐秘度的私密空间,也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暂时从集体生活的压力中释放自己的去处。最后,要求明确、张弛有度的一日安排,不仅能够使幼儿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做充分的准备,也为活动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指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某种情境,让幼儿扮演其中的社会角色,使儿童表现出与该角色一致的、符合角色规范的社会行为。[25]如通过娃娃家活动,学会关心和照顾他人;通过值日、区域活动监督员等活动,建立对班级的责任感;通过医院、超市、餐厅、家庭等角色游戏,体验不同社会职业的价值和作用,建立职业认同感。(www.xing528.com)
(四)情境讨论法
情境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提供或创设一种或多种社会情境,启发和组织儿童对情境中所出现的问题与现象,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教师和同伴互相交换观点和认识的一种教育方法。[26]创设宽松、自由的交谈氛围,运用开放式提问拓展讨论的深度,最后要阐明正确的观点和认识。如,“当几个小朋友都想玩一个玩具的时候,你会怎么办?”“当一个区域中人数够了,你会怎么办?”“母亲节到了,你想送妈妈什么礼物?想对她说些什么?”“运动会到了,我们该给班级起个什么口号?”
(五)共情体验法
人本主义创始卡尔罗杰斯指出,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分享和理解他人的感情,这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性情绪和情感。[27]如当老师和同伴表现出失落、沮丧等情绪时,能够表现出关心、提供安慰;当小朋友获得表扬、奖励了,能够为他感到高兴。
(六)参观法
参观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前儿童观察某一综合性的社会设施和机构,促使他们加深对这些设施和机构的了解,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并使他们获得某些社会技能的方法。[28]如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及人民的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参观消防队、警察局等感受被保护,建立职业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