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归属感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的优化分析

学前儿童归属感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的优化分析

更新时间:2025-01-11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归属感属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学前儿童归属感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开始了解和知道自己居住地周围的环境和标志性建筑,意识并且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认识国旗,会跟唱国歌。儿童自我概念的建立是儿童归属感发展的内部心理导向。人际交往和良好的班集体意识是归属感发展的外部环境。

归属感属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学前儿童归属感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一)归属感的形成是一个由近及远的过程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尤·布朗芬布伦纳提出“发展是人与环境的复合函数”,阐释了环境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把幼儿生长的环境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17]

首先,儿童亲自接触并参与体验的微观环境,是儿童期归属感获得的主要环境,如家庭和幼儿园的班级环境等。儿童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暖,能知道自己与家庭成员的关系,然后喜欢自己所在的班级和幼儿园,能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其次,儿童生活的社区是归属感获得的中观空间环境,包括:父母的工作单位、父母的朋友、学校独有的特色以及当地社区教育发展状况等。中观环境对儿童的发展虽然不起直接作用,但儿童在与社区中的人、事、物产生互动中,能够形成对社区及所生活的家乡的归属感。

最后,儿童生活的大社会及其意识形态背景属于归属感形成的宏观环境,如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它规定如何对待儿童,教给儿童什么以及儿童应该努力的目标,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并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保证,从而使儿童能够形成对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的归属感。

(二)归属感的获得是从熟悉到陌生的路径发展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从小在家庭中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和照顾,体验到更多的来自于家庭成员的认可和需要,体会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就会对家庭形成积极的归属感,当儿童对父母形成积极的情感依恋,处于陌生环境或者遇到陌生人会主动寻求父母的支持和帮助,同时能够主动探索环境,比较容易适应新环境。相反,如果幼儿没有形成对家庭良好的归属感,则很难与父母产生良好的情感联结,进而导致压抑自己的需求,产生自卑心理,并伴随一定的不良行为如咬指甲、吃手等,甚至会转向其他途径寻求情感的发泄,如看电视、玩游戏等,同时还伴随出现焦虑、愤怒等消极情绪。[18]

进入幼儿园,正是幼儿归属感需要凸显的关键时期,对幼儿幸福感的获得和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幼儿的归属感需求表现为主动帮教师和同伴做事,希望被老师、同伴所接纳,如希望参与班集体活动,被教师所关注,能够和同伴一起游戏等。幼儿的主张、能力、贡献如果能够得到教师和同伴的接纳与认同,那么对所在班集体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相反,如果无法体验到教师和同伴的接纳和认同,则会表现出压抑、不安、自卑等不良情绪,产生孤独感,也无法从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以及与同伴的交往中获得乐趣。(www.xing528.com)

(三)儿童归属感的发展具有年龄特征

儿童归属感的发展具有典型的年龄特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儿童归属感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指向性。[19]

小班幼儿的归属感,主要是对家庭的依恋,亲近和信赖长辈,刚入园都将在一段时间内面临一个新环境的分离焦虑期。进入幼儿园,他们逐渐把依恋对象从父母转移到老师和同伴身上。此时,幼儿依恋行为开始转为寻求老师和同伴的注意与赞许,尤其是对教师的依恋情感逐渐产生。

中班幼儿主要是对幼儿园和集体的归属感。表现出喜欢自己所在的幼儿园和班级,为自己是班级的一员而感到高兴,也十分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比较关心所在班级和小组是否获得荣誉。开始了解和知道自己居住地周围的环境和标志性建筑,意识并且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认识国旗,会跟唱国歌。

大班幼儿的归属感是对集体和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比中班幼儿表现出更多的自觉性和自主性。这一阶段的儿童的归属感与其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密切相关,愿意承担集体的责任和义务,为了集体的荣誉竭尽全力、加油呐喊,非常在意竞赛的成绩。喜欢听教师和家长介绍社会热点新闻、家乡的变化及祖国取得的重大成就。知道汉族和主要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四)儿童自我概念的建立、人际交往中的接纳意识以及班集体的凝聚力等是影响其归属感的重要因素[20]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知觉,表达的是人们关于自己身心特点的主观知识,所回答的是“我是谁”的问题[21]。儿童自我概念的建立是儿童归属感发展的内部心理导向。对儿童来说,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能够正确地认识与评价自己,可以使之与他人和环境之间形成更好的联系,愿意与人交往并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且更容易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去,从而更益于归属感的发展。

人际交往和良好的班集体意识是归属感发展的外部环境。其中,人际交往包括儿童和教师、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交往,儿童在与之建立积极互动、和谐融洽的关系,进而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肯定和认同,有助于儿童归属感的建立。班集体是儿童和教师、同伴间互动的团体,良好的班级氛围是归属感发展的载体,有凝聚力、团结、融洽的班集体对归属感的获得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