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指那些幼儿园教师根据社会规范教育的目标和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经过精心设计,具有明确的活动实施步骤,并有相应评价标准的集体化教育活动。它具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性,内容也比较系统和集中,教师对幼儿园的组织和指导作用更加直接、更加明确,也更有针对性。[5]
(二)随机渗透社会规范教育活动
社会规范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社会规范教育总是渗透在健康、语言、科学、艺术等领域中。在这些渗透中,可以分为显性渗透和隐性渗透。李娟在其《幼儿园社会领域教学实践考察》中提到,显性渗透主要表现为在非社会领域的活动中有明确的社会领域目标,但它不是核心目标。而隐性渗透则指那些在目标中没有明确的社会领域目标,但在内容中体现了社会教育的内容。
(三)区域活动中的社会规范教育
区域活动是学前儿童在幼儿园活动中重要的活动形式。区域活动本身就有其活动规则,儿童在适应和融入区域活动中时,就是对集体规范的一种学习和遵守。而在区域活动中,学前儿童与同伴间的互动也能进行社会规范的学习,这些规范有可能是他们自主约定的,也可能是以后规范的习得。[6](www.xing528.com)
(四)环境中的社会规范教育
通过环境进行社会规范教育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环境中的社会规范教育包括:创设有效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创设方面,可以在幼儿园的大环境以及班级主题环境中渗透社会规范教育。如,在楼梯上画上小脚丫,提醒幼儿靠右走;在墙面上画上一些文明礼貌的图画,引导幼儿注意个人行为;在盥洗室贴上洗手流程图,提示幼儿正确洗手;等等。而心理环境创设方面,主要是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建立。良好的师幼和同伴关系,有利于教师对幼儿,以及同伴对幼儿的榜样示范作用的发挥。
(五)一日生活中的社会规范教育
社会规范教育的内容与幼儿一日生活息息相关,一日生活是实施学前儿童社会规范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及时针对幼儿出现的情况进行随机教育,将社会规范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中。同时,需要跟家长进行沟通,获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让学前儿童在幼儿园外的日常生活的社会规范教育也得到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