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是指在正式做某项工作或活动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确定规划、方法等,它是一个系统思考与规划的过程。优化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活动设计是顺利开展幼儿适应能力教育活动的前提基础。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是教师对教育活动的一种预先筹划,它是对教育活动的系列要素进行精心设计与安排的过程,是分析幼儿的学习需求以形成满足幼儿学习需求的互动系统的全过程,包括活动目标的设定、幼儿学习的需求分析、活动情境的分析、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等。[4]由此,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活动设计是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结合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内容并以此为中心议题展开的系列设计与安排。
(一)设计原则
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活动设计原则,是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学习方式,围绕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设计活动时所形成的要求、准则与标准。设计原则是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活动设计的一般性、普遍性的要求,对原则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活动设计的有效开展。
1.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在教育活动设计中必须准确把握幼儿已有的适应能力基础,并以此为依据着眼于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发展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教育活动的设计应该以促进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为出发点,应该适应幼儿的发展水平,考虑到幼儿的现有经验。由此,在设计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活动中,活动目标与内容要以幼儿身心发展的成熟程度以及现有的适应能力水平为基础,既不能绝对超前,也不能任意滞后。这恰如著名教育家维果茨基所倡导的最近发展区理念,教师应该具备把握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两种层次水平的能力,使其活动设计建立在最近发展区内,真正促进幼儿适应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指教育活动的设计应该以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为落脚点,应当始终贯彻以“发展”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心理念。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活动设计要时刻关注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关键经验,其目的在于把握幼儿适应能力发展的内在序列,使幼儿的适应能力有序、科学地发展。任何活动设计都不能背离“发展”这个主旨,否则活动设计与实施只会成为幼儿“漫无目的”的过场,仅仅引起幼儿的兴奋与激动,而没有使幼儿获得有益的经验。
2.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指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得到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幼儿主体性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活动质量的提升。主体性一旦遭到忽略,就会造成幼儿在活动中的消极对待与被动接受。正如挪威生态哲学家阿伦奈斯指出:“人类的生活质量部分地依赖于从与其他生命形式密切合作中所获得的深层次的愉悦和满足,那种忽视我们相互依赖并建立主仆关系的企图促使人的自身走向异化。”[5]由此,在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活动设计中,教师必须坚持遵循和体现以儿童作为活动的主体的原则,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以及活动形式的安排方面注重激发幼儿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通过为幼儿创设有效的支持性策略引发幼儿与环境主动作用获得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此外,在与儿童的互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以往高高在上的权威者和控制者的角色,而是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与合作者,充分激发幼儿的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
3.日常性原则
日常性原则是指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活动应该贯穿在幼儿的每日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所蕴藏的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机会,并合理利用,落实到位。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早、中、晚气温的变化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气温的变化,教师也可以根据一日生活中不同活动形式的安排让幼儿感受活动时间长短的变化。在晨间洗手时,可以开展讲卫生、排队意识、节约用水等社会规范的培养与影响。
4.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的安排顺序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化。贯彻循序渐进原则教师要明确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关键经验,根据幼儿的关键经验确定内容与方法的序列,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活动内容安排要关注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与连贯性。
5.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指在设计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活动过程中,既要对活动目标、内容、幼儿的学习需要进行积极的预设,同时还会充分调动幼儿的探索兴趣的原则,能够根据活动实施的情境灵活调整,充分关注幼儿偶发的、自然生成的活动。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活动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活动过程,而不是一个封闭、预设、一成不变的活动。
(二)设计路径
活动设计的具体思路分为两个层面展开:一方面是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具体活动方案的设计;另一方面是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主题活动方案的设计。
1.具体活动方案设计
具体的活动方案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内容、活动结构、活动延伸等要素,诸多要素之间的有机衔接是活动实施的重要保障。
(1)活动名称。
活动名称是活动主题的高度概括,指明了本次活动的中心议题。确定活动名称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活动名称要体现出领域性特征,即要充分表现出幼儿适应能力方面的内容;二是活动名称要形象、有趣,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不能对其进行抽象的表述。
(2)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活动设计的初始环节,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它是教师根据幼儿适应能力发展的总体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班级的实际情况对幼儿提出的全面、恰当的要求。应遵循以下原则:目标要符合幼儿已有的适应能力经验与年龄特点;目标要定位在幼儿的适应能力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内;活动目标要与终期目标、学期目标、月目标相一致;目标应该包括知识、能力、态度三维结构;目标的表述应该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目标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注重活动目标的生成性。(www.xing528.com)
(3)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完成幼儿适应能力发展的活动设计的重要条件。活动目标确定后,教师需要根据活动目标的要求以及幼儿的适应能力发展特点创设相应的学习环境,提供支撑操作材料为幼儿的适应能力发展提供保障。通常活动准备包括物质材料的准备和幼儿经验的准备。
(4)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指支撑具体活动的载体,一般是在已确定的学习内容后,针对内容本身,确定应该可以让幼儿了解的内容范畴。在这个阶段要明确:内容的选择要围绕活动目标,尤其是关注活动中的适应能力关键经验;关注经验的连续性,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选择有针对性能产生新经验的内容;内容要尽量贴近幼儿的生活或者幼儿感兴趣的范畴。
(5)活动结构。
导入部分,通常也被称为动机引起阶段。幼儿只有具备活动的动机和心理准备,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和体验。通常这个环节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利用物质材料吸引幼儿注意;利用儿歌、故事、歌曲等文学艺术作品抓住幼儿兴趣点;利用情境扮演、角色表演等形式引导幼儿开展活动;教师也可以利用有效的提问来吸引幼儿的注意等。诸多方法可根据具体活动情境需求而定,并没有统一的模式要求。主体部分,在此部分主要为幼儿提供操作、探索、交流、表达的机会,支持幼儿的适应经验的获得和适应能力的发展。结束部分,教师在融洽的氛围下,引导幼儿回顾在活动时的具体操作,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6)活动延伸。
幼儿适应能力活动的延伸是指在教育活动后,教师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经验获得情况,设计一些与此相关的辅助性活动,使幼儿在活动中的经验可以延续发展。活动延伸的方式有多种可选择,包括家园共育、区域活动、环境渗透、领域整合,等等。
2.主题活动方案设计
主题活动,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它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或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习者通过该单元活动的学习,能够获得与主题有关的、较为完整的、具有联系的经验。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经验获得不是分割的、分散的,而是整合的、协同的,主题活动的方式关系到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整体经验,将不同内容融合到同一个主题范围之下,更加适合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获得。
(1)活动特点。
幼儿自主探索性。以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活动强调儿童的发展以及经验的获得,是幼儿自主探索、体验、交流、发现等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活动。由此,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主题选择与进展要以幼儿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主题活动的开展要时刻关注幼儿的需求变化与偶发经验,并能及时做出调整。
内容系统性。虽然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主题活动强调以幼儿经验需求为主,但作为教师要准确把握主题中所蕴含的适应能力的关键经验脉络。教育活动在满足幼儿需求的基础上,关注幼儿关键经验,并为幼儿提供最有利的环境支持。不同主题之间,要关注纵向之间的关系,后一个主题活动要与前一个主题活动要具有关联性,为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整体经验获得提供支持。
开展形式多样性。主题活动的开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将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局限于课堂教学,一日生活、游戏、区域活动、环境融合等形式更应值得关注。
(2)活动设计步骤。
首先,确定主题。选择主题是主题活动设计的逻辑起点。主题彰显着整个活动的关注核心,主题的选择应该以幼儿社会适应能力为主,围绕一个核心,将领域中与核心相关的内容整合起来。在选择主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经验性。主题的选择是建立在幼儿已有的社会适应能力经验基础之上,同时要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第二,趣味性。兴趣是诱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最大诱因,主题的选择应是幼儿喜欢的,能调动幼儿积极参与。第三,可行性。主题活动的材料容易获得,环境能够支持,能够将具体的目标转化为活动。第四,衔接性。主题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主题之间的有效衔接,幼儿内在经验的有效整合。
其次,确定主题活动的总目标。根据确定的主题以及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特点,该阶段要求对整个主题活动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进行描述,这是对主题价值的开发与聚化。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主题活动要以幼儿适应能力的发展目标为切入点,可以有机融合其他领域的目标,一般包括认知、情感、态度三个维度。
接下来,分析单元活动计划。单元活动要考虑组成主题的单元活动具体包括哪些,内容是什么,涉及以适应能力为核心的哪些领域。哪些活动完成主题中的一个总目标,哪些活动完成主题中的几个分目标,这些都有必要分析清楚。
再次,逐一设计具体活动。具体活动构成主题活动的具体枝节。每个活动的具体要素仍然包括活动名称、目标、准备、内容、流程、延伸与评价。
最后,主题活动的评价与反思。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是系统性工程,为了确保活动的质量,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针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主题活动特性,结合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有必要对主题的选择、主题目标、主题内容、主题可行性等制作评级体系考核表,并及时进行反馈,将其作为教师再次活动设计的主要参考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