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促进学前儿童适应群体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促进学前儿童适应群体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幼儿的同伴群体有着共同或相似的生活经验,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方式也大致相同,因此,不论是学习、活动还是常规,成人的说教往往不如幼儿同伴群体的榜样示范效果来得更好。成人善于利用幼儿在群体中的角色和作用,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自身在群体中的分量,是帮助幼儿适应群体生活的关键要素。

促进学前儿童适应群体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一)做好入园适应,减轻入园焦虑

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幼儿开始走向集体生活的第一步,做好入园适应,是幼儿成功适应集体生活的第一步,否则容易造成孩子面对新环境的焦虑,面对陌生人时的孤独和无助。为提高入园适应的效果,建议可以做出如下努力:与年龄大点的并已经读幼儿园的孩子做朋友,请他们介绍幼儿园的趣事,让孩子对幼儿园生活有期待;带孩子一起准备入园所需的物品,增强其主人翁意识;提前熟悉幼儿园环境(通常情况下,幼儿园丰富的玩具和材料是吸引孩子的重要内容);1~2周的亲子周,家长和幼儿一起参与教师组织的一日(半日)活动,让幼儿了解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及要求的同时,将幼儿园的教育理念、课程内容以及教师的教育和引导方式传达给家长;教师和家长多以正面积极引导的方式挖掘幼儿在园的优点和进步,不批评、不惩罚、不挑剔。

(二)建立同伴成长共同体,发挥同伴的榜样示范力量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和榜样示范的力量。幼儿的同伴群体有着共同或相似的生活经验,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方式也大致相同,因此,不论是学习、活动还是常规,成人的说教往往不如幼儿同伴群体的榜样示范效果来得更好。为幼儿搭建学习成长的共同体显得尤为重要:以班级、小区或父母的朋友群体为单位,几个家庭联合起来,共同为幼儿的成长搭建平台,共同体定期组织出游、聚餐,在此过程中让幼儿体会在群体中,每个人的角色和身份是不同的,不同的个体为人处事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进而习得恰当的文明礼仪,待人接物的方式,谦让、担当等群体生活所需的品质和能力。

(三)利用同伴冲突的契机,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www.xing528.com)

在幼儿阶段,由于幼儿共情、共享等意识和能力还比较弱,往往会出现因争抢玩具或排位而产生的推搡、攻击等行为,有时甚至会出现幼儿之间打抱不平的现象。如果引导得当将有助于幼儿反思自身行为,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恰当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如合作、交换、轮流等待);否则,将可能导致幼儿的退缩、逃避等不良行为的出现。具体可以用“自然后果法”,如:因抢夺他人物品而获胜的孩子可能会不受同伴欢迎,为此他就要学会去商量,拿自己的物品去交换或是其他方式去获得;一个老是欺负他人的幼儿可能在被别人欺负一次之后突然顿悟到被他欺负的幼儿是多么伤心难过,进而改变自身的为人处事的方式;当老师或同伴的某些要求或规则有许多小朋友违背的时候,幼儿就要去协商该规则的合理性并尝试提出大家都认可的新规则。

(四)肯定幼儿在群体中的角色和作用,增强群体生活的自信

人是群居动物,每个人在一个群体中都有自身的角色和作用,这些角色的分配有时是权威人士(教师、家长)给定的,有时是在群体活动中自发形成的,角色有时候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决策者与执行者的关系,有时候是平等互助的合作关系,但是不论怎样,每个人在群体中的角色都是有价值的。如:在童话剧表演中,往往主角就那么几个,其他的群众演员,有些甚至是一句台词没有的大树或其他道具,更有甚者只是参与了道具准备而没有参加表演的,每一个个体都为群体的成功付出了劳动,做出了贡献都要肯定;在建构游戏中,没有“勤杂工”的搬搬拿拿,“建筑师”的工作往往没有那么顺利;在有竞赛性质的体育游戏中(如接力赛、钻山洞、5人6足、赛龙舟)更是如此,一个人的能力再强,如果没有团队的合作,往往事倍功半。成人善于利用幼儿在群体中的角色和作用,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自身在群体中的分量,是帮助幼儿适应群体生活的关键要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