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从婴儿期的客体中心阶段及简单互动、互补性互动阶段到3~6岁的非社会活动、平行游戏、社会交往行为(Parten,1932;Hows & Matheson,1992)。从最初的、零散的相互动作逐步发展到各种复杂的、互惠性的相互作用。同伴交往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儿童合作-互动游戏也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在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研究中,通过现场提名法,研究人员研究了幼儿同伴交往的四种类型[7]:一是受欢迎儿童,这类儿童长相好,行为表现积极,在同伴中获得的积极提名多,消极提名少,被大多数同伴喜欢;二是被拒绝儿童,行为表现最为消极、不友好,喜欢交往,但不善于交往,被大多数同伴消极提名,不被同伴喜欢,受到同伴拒绝和排斥;三是被忽视儿童,这类儿童在交往中缺乏积极主动性,且不善于交往,很少被同伴提名,无论是积极提名还是消极提名;四是一般儿童,指被同伴接纳程度处于一般情况的儿童,这类儿童行为表现一般,交往水平中等。影响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主要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儿童自身特点
1.行为特征
行为特征是儿童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与受同伴欢迎程度有关,而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与被同伴拒绝、排斥有关。受欢迎儿童、被拒绝儿童和被忽视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特征有很大差异。[8]
表3-1-1 受欢迎、被拒绝和被忽视儿童的社会行为特征
续表
可以看出,受欢迎儿童通常表现出好交际、友好、支持同伴,能够发动和维持相互交往,能够和平解决争端,有很多亲社会行为,较少攻击性行为。
2.认知能力
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与其同伴交往有着密切关系。社会认知中,首先是对自己的认知有无正确的自我评价,这会影响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表现;其次是对他人的认知,这会直接影响人际交往的水平和态度;再次,是对交往本身的认知,这会影响人际交往的范围。交往的过程是双方彼此满足需要的过程,如果只考虑自己的满足而忽视对方的需要,就会引起交往障碍。[9]
研究证实,被拒绝儿童在交往中更多地借助于第三方,如妈妈、奶奶等发动同伴交往活动,对身边的成人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相对于受欢迎儿童,被忽视和被拒绝儿童更少选择言语沟通和言语解释策略。那些与同伴建立良好关系的儿童在观点采择测试上的得分比较高。[10]
3.身体吸引力
从婴儿期开始,儿童就显示出对身体外部特征的偏好。如3~6个月大的婴儿对于以成人眼光来看的漂亮面孔注视的时间要远长于不漂亮的面孔。[11]到了1岁大的时候,婴儿就已经能“以貌取人”了,对于那些有漂亮面孔的成人,他们会表现出更多积极的情感,更容易被逗乐,而且很少表示拒绝,而对于相貌平平的人,则恰好相反。(www.xing528.com)
5岁之前,有吸引力的儿童和无吸引力的儿童之间的行为差异较少。但5岁之后,无吸引力的儿童攻击性行为多于有吸引力的儿童,且反应的方式更加消极,他们之所以不受欢迎可能是由这种行为导致的,而有吸引力的儿童不良行为较少。研究发现,学前儿童不仅期望与外貌有吸引力的同伴成为好朋友,而且外貌有吸引力的儿童更多被同伴提名为“好朋友”。当要求儿童依据照片来推断陌生人的同龄人性格时,他们也会把友好、善良、聪明一类的评价给那些有着漂亮面孔的儿童,而将凶恶、不友好等负面评价给那些相貌不是很好看的儿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儿童对自己外貌的满意度会影响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另一个是父母和老师也常常会根据儿童相貌上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12]
除了以上因素外,孩子性别、性格、年龄、情绪也会影响同伴交往。
(二)外部环境作用
1.家长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抚养、教育孩子过程中通常使用的方式方法,是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不同的教养方式决定了不一样的亲子关系,而在亲子互动过程的交往模式对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也有一定影响。
积极的亲子关系会使儿童感受到爱与被尊重,对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有积极乐观的认识,乐于与父母之外的同伴交往,而亲子关系不良的儿童,容易对周围关系产生消极体验,影响同伴交往的模式。
2.教师的影响
学前儿童教师在儿童各种交往关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师生关系对不良的亲子关系有着一定的弥补作用,并影响着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关于自我意识的研究也表明,教师的评价对儿童自我意识和同伴关系具有决定性影响。如老师对某个小朋友的喜爱和夸奖,会引起其他孩子的羡慕,以及对被表扬孩子的行为效仿。“老师说让我们……”“老师说了……”,老师的话常常成为孩子的口头禅,甚至比家长的话还更能起到作用。
3.电视和各类电子产品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电视、智能玩具等电子产品在学前儿童生活中越来越多,幼儿在这些无处不在的媒体包裹下,其社会性发展也受到强烈影响。对这些产品的使用能够开发儿童智力,提高儿童娱乐交往的时效性,丰富儿童的童年生活。但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如过度使用这些电子设备和游戏玩具,会淡化儿童交往次数、降低儿童交往质量,自身的探索机会和体验机会缺乏,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社交能力得不到提高,甚至出现过度依赖电子产品,失去和同龄人交流沟通的兴趣,影响同伴间的正常交往。所以,家长和老师应通过有效措施引导儿童合理使用各类电子产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