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原则是幼儿园为实现社会教育目的而制定的包括目标、法则和规则在内的完整体系,是幼儿园实施社会教育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准则和基本要求。它对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有效进行起着指导性作用,对达成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提高教育质量,完成教育任务有着重要影响。幼儿园社会教育原则同样也是幼儿社会关键经验获得的准则和保障,为我们明确幼儿园社会教育中哪些行为可为,哪些不可为。
(一)活动性原则
教育本质上看就是一种活动。尤其在幼儿阶段,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了幼儿必须通过活动来开展社会活动。比起传统的听说式教育方式,活动本身表征的体验、行动,充分调动了幼儿参与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应该遵守活动性原则,让幼儿在活动体验中获得对日常生活中有关社会的知识、经验。此外,活动性原则是实现内化教育的重要准则,活动及其引起的幼儿身心结构变化与外界环境变化往往对幼儿的影响是更为深远的,因为幼儿本身就在实践着、内化着,这种内化机制是幼儿成长和关键经验获得的重要途径。鉴于此,幼儿园教师要充分运用活动性原则开展社会教育。一方面,教师要提供科学的示范与生动形象的讲解,让幼儿具备最初的理解和表象;另一方面,教师要提供给幼儿活动实践的机会,在活动中体验交往、社会规范、社会环境等。
(二)渗透性原则
渗透性是全面性的教育观念,强调领域、地域间的相互畅通、相互作用,形成整体、均衡的发展趋势。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的一部分,有必要将渗透的理念与方式融合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具体来讲,其一是渗透到其他领域中。《纲要》中明确要求: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与生活、游戏之中。比如幼儿家乡归属感方面培养,可以通过儿歌的形式渗透到语言活动中,对家乡特产的认识又可以渗透到科学活动中。其二是一日生活中的渗透。教师要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契机进行社会教育,捕捉促进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情境。幼儿园社会领域的内容与幼儿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不断的体验、练习、学习,逐渐提升社会交往与人际适应能力。在《指南》社会领域中提到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尤其在教育建议提出: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或其他游戏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例如,“经常和幼儿玩带有规则的游戏,遵守共同约定的游戏规则。利用实际生活情境和图书故事,向幼儿介绍一些必要的社会行为规则,以及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创设情境,让幼儿体会没有规则的不方便,鼓励他们讨论确定规则并自觉遵守。对幼儿表现出的遵守规则的行为要及时肯定,对违规行为给予纠正。如:幼儿主动为老人让座时要表扬;幼儿损害别人的物品或公共物品时要及时制止并主动赔偿”。诸多建议都是幼儿、教师和家长在生活中要采取的措施,充分体现出学前儿童教育内容与日常生活的有机结合。其三是家庭中的渗透。对幼儿的社会教育内容不仅仅要在幼儿园中进行,还需在家庭中进行渗透。家园一致性是幼儿形成幼儿良好行为和习惯的重要保障,只有家园双方的有效配合才会达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有效性。比如幼儿的同伴交往,教师可以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幼儿园的发展情况并及时告知家长相关方法,可以让幼儿教育在家庭中延伸开展,这对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极有帮助。由此可见,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需要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并有效渗透。
(三)循序渐进性原则(www.xing528.com)
循序渐进性原则是指开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内容、方法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严格按照系统性和连贯性的要求,使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逐步完成任务,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该原则是建立在教育者对幼儿身体生长的规律、心理变化的趋势、生理机能或能力变化,以及幼儿认知思维变化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需建立在幼儿身心需求与特征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教师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渐深化的原则,才能在幼儿身心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地让幼儿了解社会领域的知识,提升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安排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在社会内容安排上先提供给幼儿简单、容易的操作内容,经过学习逐渐加深难度和复杂度,让幼儿有阶梯式的过渡。比如: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熟悉同伴,并知道与人交往的初步知识,慢慢过渡到在班级中幼儿能够习得协商、轮流、解决冲突等能力。
(四)正面性原则
正面性原则是指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充分地利用积极和赏识教育来影响幼儿,使幼儿树立自我意识,形成积极的互动交往能力。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幼儿容易受到周围人和环境的影响,幼儿通过模仿来习得能力。因此,坚持正面性原则就显得至关重要。一方面,要为幼儿创设宽容与接纳的环境。蒙台梭利形容幼儿具有强大的吸收心智,环境对幼儿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宽容、平等、宽松与接纳的环境对于幼儿就是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幼儿在氛围中习得与他人、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另一方面,幼儿的重要他人要树立榜样作用。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认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家长与教师作为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应树立正面形象,并关注自身行为对幼儿的影响。
(五)一致性原则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一致性原则是指教育者应该为幼儿创设连续与统一的环境影响,从而对幼儿的成长产生前后一致的影响。幼儿的社会学习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外在环境与教育者行为的一致性有利于幼儿内化良好的行为。一方面,教师要言行一致。教师作为幼儿接触最为频繁的重要他人,其一言一行都对幼儿产生重要影响。如果教师的言语或行为要求前后不一致,或者具有冲突性,会对幼儿造成认知冲突,长此以往会造成幼儿在生活中的行为冲突。另一方面,从横向范围来讲,幼儿园有责任协调家庭与社区,为幼儿创造一致性的环境,为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塑造基础条件。幼儿的社会行为与发展是长期的过程,在这个时期内,周围环境的一致性对幼儿至关重要,家庭、幼儿园、社区作为最关键的环境,应通力合作,在幼儿的社会教育理念与方法层面达成一致,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