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烟台市实验中学 陈东生
师:请同学们看第46段,“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如何理解这句话?
生:他的心情很复杂。但可以肯定,不是悲哀地哭。
生:为鸭子而哭,因为他是在“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时哭的。
生:鸭子找到了,他喜极而泣。
生:这些鸭子居然挨着自己蹲下来,自己可以让鸭子依靠了,自豪地哭。
生:为鸭子这么信赖自己感动地哭。
生:想到自己也曾紧紧地挨着父亲,他为自己的长大而哭。
生:没想到自己在暴风雨中这么勇敢,他为自己战胜了暴风雨而哭。
师:的确,高兴、自豪、感动等情感交织在一起,他就“说不明白为什么想哭”了。
生:我觉得,作者说“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是暗示他以前因为悲哀哭过。
师:哦?以前哭过?什么时候?
生:一次在第2段,带着哭腔请求父亲让他上岸回家;一次在第30段,因为想家,梦里哇哇大哭。
师:哪一次是悲哀地哭?
生:第二次。
生:是因为想家,不是悲哀。
生:因想家哭得很悲哀,从“哇哇”这个拟声词可以看出来。
生:是啊,父亲都被他哭得心软了,不再乱发脾气,觉得对不住儿子。
师:那第一次呢?
生:只是带着哭腔请求。
师:他为什么要这样?
生:带着哭腔说明他还是个孩子。
生:看不到家了,感到害怕。他想让父亲同意他回家。
生:虽然杜小康不是在悲哀地哭,但想到一个小孩子,因为父亲的过错,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我也感到悲哀。
师:你真是一个善良的人!竟然能从杜小康的哭腔里听出悲哀的感受。你说得是不错的,杜小康确实还小,父亲残酷地带着他背井离乡,他太可怜了。不过,你读了他在暴风雨中的勇敢表现,还觉得他悲哀吗?
生:不,我打心眼里敬佩他。
师:他自己也不感到悲哀了。前面我们讨论过,他可能还为自己长大了而高兴、自豪呢。是什么原因使他成长得这么快?(www.xing528.com)
生:环境造就人,是艰苦的环境使杜小康成熟了。
师: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孤独之旅也是成长之旅。
生:他的成长也离不开父亲的引导。
师:父亲是怎样引导他的?
生:请看第22段,杜小康看到绿色的大苇荡如万重大山围住小船,害怕极了,父亲为了打消他的恐惧,告诉他苇丛中有芦雁的蛋,有毛色与芦苇相似、未必能一眼发现的兔子。
生:当杜小康在睡梦中哭喊着“我要回家”时,父亲就用大手安抚他,用好话开导他。
师:再看第3段,当杜小康打起退堂鼓时,父亲是怎样做的?
生:父亲置之不理,将鸭子一个劲儿赶向前方。
生:父亲是想先离家远远的,让杜小康觉得根本不可能再回头了再引导。
生:父亲知道,孩子都有好奇心,前方更能撩逗孩子的心思。后来,果然“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
师:看来,父亲就像一位心理学家,懂得孩子“喜新”的心理,他对杜小康带着哭腔的请求装聋作哑,将他像鸭子一样赶向前方,是想让新奇的前方吸引他。从这个意义上讲,这“赶”何尝不是一种有效地引导呢?
生:还有,杜小康自己也想开了。
师:“自己”,怎么讲?
生:他知道不可能再回避孤独了,就坦然面对。
师:的确,能够尽快成长,自己的心态很重要。
生:他想明白了,于是再面对一片浮云,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一缕炊烟,就不再恐慌了。
师:不仅如此,他面对暴风雨,面对黑海一般的芦苇,独自在黑夜中迷路,也无所畏惧。
生:在又累又饿的情况下,他可以勇敢地将一些芦苇踩倒,躺在上面,顺手抠几根芦苇根嚼着充饥。
生:看第48段,在这种情况下,他又想起母亲,但没有哇哇大哭。
生:他根本就没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师:不过,他的父亲却不禁要哭了,大家读出来了吗?
生:父亲找到杜小康,居然叫不醒他,背着疲软的儿子走向窝棚。
生:杜小康的脚在滴血,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父亲的心上。
生:读结尾,我仿佛看到他的父亲热泪盈眶,两手颤抖。
生:我仿佛听到他的父亲是在呜咽着说“下蛋了,下蛋了……”。
生:我似乎看到杜雍和手托着鸭蛋,目光却温柔地注视着杜小康,带着哭腔说“长大了,长大了……”。
师:体会得好深刻啊!应该说,无论谁见证了杜小康由哭到不哭的成长历程,都会由衷地敬佩和欣赏。而他的父亲,接过杜小康手中的鸭蛋时,情不自禁地“哭”也是很自然的,这也是作者在借父亲抒发他的赞美与欣赏,请大家朗读体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