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文本中的意义与台阶的教学

探索文本中的意义与台阶的教学

更新时间:2025-01-11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文字以外的意味”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辨认”?重要的是我们能否从父亲“造”台阶的故事中感悟出什么?见状,我提示学生一定要联系文本来说。阅读教学要回归语文的本色,多抓语言,勤促涵泳,这才是语文课堂最重要的台阶。作为一种叙事文体,要寻找小说教学的台阶,必然离不开小说的情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寻找矛盾冲突解决

黑龙江穆棱市教师进修学校 王建国

《台阶》一课接近尾声。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小说是常常需要辨认文字以外的意味的。”“文字以外的意味”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辨认”?肖培东老师的话可谓一语中的:阅读说到底是让我们更有智慧。小说中的父亲用了大半生的心血造出了台阶。有人说它是“地位”的象征,有人说它是“尊重”的代表,也有人说它是“梦想”的代名词。“象征”也罢,“梦想”也好。重要的是我们能否从父亲“造”台阶的故事中感悟出什么?

问题犹如一个石头扔进了湖面。美丽的小手纷纷举起。

见状,我提示学生一定要联系文本来说。

“勤劳。父亲一年四季没有闲着的时候,除了‘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剩下的时间就是捡卵石、编草鞋。我的爷爷就常对我说,‘一勤天下无难事’。所以我认为造成高台阶是勤劳的结果。”

“梦想越大,越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为了挣一元五角钱,‘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山路,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今天看来真是难以想象的。另外,说到草鞋,我还想起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从本质上讲,父亲和红军的精神是一致的,不知我联想得有没有道理?”

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无论砍柴、捡砖瓦和往‘黑瓦罐里塞角票’,还是造好台阶后父亲都按照要求,‘每天在上面浇一遍水。隔天,父亲就用手去按一按台阶,说硬了硬了。再隔几天,他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说实了实了。又隔了几天,他整个人走到台阶上去,把他的大脚板在每个部位都踩了踩,说全冻牢了’,这些都表明父亲做事非常认真。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持之以恒,一丝不苟,这也是我和有些同学应该学习的。”

“立志最重要。人们常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志长’,人生最重要的是要立志。‘我们家的台阶低’这句话就是父亲造新屋、造台阶之前的立志之言。这掷地有声的话语犹如威武之师出征前的誓言。如果说‘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是有志之人的表现,那后文的‘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就是他‘立志长’的见证。”

“立志、认真、艰辛、勤劳固然非常重要,我认为父亲还有一种更可贵的品质是善于谋划。正确而周密的谋划才能使各种因素协调起来。不信你看:每到夏季担谷子回来,父亲坐在台阶的绿荫里,在过烟瘾的同时用‘专注的目光’久久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这一典型而充满诗意化的细节描写,就表明父亲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这是造屋前的;‘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这是造屋中的;造台阶‘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这些都说明父亲是一位善于谋划的人。平时给人‘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的他,绝对是一位那个年代那个村落中充满大智慧的农民,常言道‘大智若愚’嘛!”

掌声如雷鸣。他的分析可以用“深刻”一词来形容了,我评价道。

“谁还能锦上添花?”我又往刚刚平静下来的湖面扔进了一颗不大不小的石子,希望再次激起与众不同的涟漪。(www.xing528.com)

“老师,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一块青石板三百多斤,三块青石板是一千多斤;一口气背了三趟,而且走的是山路,一双麻筋草鞋都磨破了,这足以说明造高台阶前父亲身体的强壮。这让我想起一个问题,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首先要有健康的身体,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是虚无的。我们中学生也是如此,无论我们的人生梦想多么美好,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

主持人语

寻找语文教学的台阶

肖培东

台阶!读完蒋云斌老师的镜头,一条悠长的台阶赫然在目,年迈的父亲坐在台阶上,茫然地望向遥远的岁月,也让我们坐进了他的灵魂世界里。台阶!蒋老师的教学进程也是步步巧设,他以“坐”为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台阶式”地推进小说的教学。台阶是什么?是阅读教学精妙的突破口,是简洁又层进的教学步骤。找好一个台阶,我们能撬起整个课堂。精彩的语文课,必定有一个精准新颖的支点;优秀的语文教师,也必定是善于寻找和搭建语文学习台阶的领路人。

钱梦龙老师说,语文教师要“努力在每篇课文中找到合适的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李森祥的小说《台阶》,选题独具匠心,语言质朴有味,内涵丰厚悠长,再加上篇幅较长,教师可搭建的教学台阶很多。从文体的特点考虑,小说是叙事的艺术,是形象塑造的艺术,但它首先是语言的艺术。通过语言品读来教小说,才能真正抓住小说本身,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小说的人物、故事、作者和文化里。于文本细微处寻找教学台阶,教师要深入小说语言内部,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语言,去构想鲜明的形象,体验独特的情感。于细微处,我们看到了“会说话”的父亲的头发。胡明坤老师引领学生去捕捉造台阶前后描写“父亲头发”的一组句子,抓住了“挑”“埋”等词,品出了造台阶前父亲的活力、向往和内心的无比澎湃,也品出了造台阶后表面静如止水实则内心暗波涌动的矛盾失落。“挑”的希望和“埋”的失落,都在慢慢地细细地品读中显山露水,学生也在这文字的细微处,倾听出了“父亲头发”倾吐的心声。“好的小说语言拆开看,每一句都很平常,放在一起却很有味道。”胡老师平淡质朴的这一句,却是意味悠长。阅读教学要回归语文的本色,多抓语言,勤促涵泳,这才是语文课堂最重要的台阶。

作为一种叙事文体,要寻找小说教学的台阶,必然离不开小说的情节。教师尤其要注意文本中多次出现的类似的情节,一句话,一个姿态,当然也包括那个砌不进去的“青石板”。这些,往往是全文的内容浓缩,是内容情感的起始点也是最终的归宿点。汪晓春老师独具慧眼,择取了“青石板”这一极具教学价值的切入点并以此为教学线索,环环相扣,设计巧妙。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品读文中与“青石板”相关的情节的过程,就是品读人物一生的过程。青石板是父亲年轻岁月的见证,也承载了“我”童年生活的回忆。这见证岁月的三块青石板真的就砌进去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寻找矛盾冲突解决的过程,就是走进人物走进小说主题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情节往往是有许多细节构成的,因此,以情节为教学的台阶,必然离不开对小说细节描写的品读,汪老师引导学生对父亲抽烟和“我”跳台阶的细节咀嚼品读,直达人物心灵深处,人生的无奈和迷茫也尽在无言之中。同样,蒋云斌老师也是紧紧抓住文章中多次出现的父亲的“坐”姿,层层深入,逐步挖掘,最终引发学生对“站不起来”的父亲的辩证思考,提纲挈领地对小说进行全面剖析,把课文品读透彻分析到位。

语文教学的台阶还可以是学生的疑问处。于漪老师说:“课堂上最精彩的莫过于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对某一问题或某几个问题看法不一、意见分歧时所产生的争论。”这一问题的争论点可以是教师预先设计的,也可以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台阶》这篇小说成功塑造了一位勤劳朴实、忠厚善良、坚韧有追求的父亲形象,情节发展脉络清晰,但是对于环境的描写不甚了了。谷润老师很好地设置了教学过程中的疑问点,引导学生去素读文本,寻找《台阶》的时代背景,从而加深学生对人物个性和主题的认识,课堂也因为师生、生生之间观点的碰撞、思想的交流而充满生趣。对时代背景的确认过程,也是对小说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人物性格的形成背景的确认过程,也是对小说主题的确认过程。谷老师没有用“知人论世”等知识去生硬灌输,而是通过点拨刺激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引发学生的思考,最终自然生成。语文教学的台阶还可以在文本与生活的联系点中去寻找。小说,尤其是好的小说,其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常读常新,每一个阅读个体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感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是永远读不懂的,能够读懂的只有自己,如王建国老师说的,“重要的是我们能否从父亲‘造’台阶的故事中感悟些什么”。王老师的教学镜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阅读思维的空间就更加广阔。学生的理解不一定最合理,但一定最质朴最真诚的,他们在父亲身上找到了逐梦的台阶,也实现了自己人生观的一次升华。曹文轩教授说:“小说阅读的乐趣不仅仅在文本所给予的那些东西上,还在于它能引起你的思索、品味与琢磨。”学生精彩的感悟,让我们相信,小说一旦投入生活的河流,激起的涟漪必然是美丽并无限延展的。

当然,语文教学的台阶不仅仅限于以上教师的精彩,一个词,一句话,甚至一个标点,都可以成为教学的台阶。同时,教师还要铺好台阶,让教学循阶而上,如同登高。

精彩镜头,智慧课堂,你的台阶在哪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