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台阶》:穿越时代的寻找

《台阶》:穿越时代的寻找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学们仔细地读读文本,想想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92年间,哪一个时期最不符合这篇小说的时代背景?所以这篇小说的时代背景应该是在“文革”前。——李森祥给编者尤志心的信师:同学们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寻找到了小说的时代背景,你们的分析和作者的自述完全吻合。文中的父亲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群体的代言。

《台阶》:穿越时代的寻找

云南昆明市明德民族中学 谷 润

师:作者以农民的儿子自述,写了父亲为建一栋有高台阶的新房子而辛劳付出的一生。同学们读完小说后,觉得作者是在写什么时候的事情。

生:旧社会

生:我觉得不像是旧社会,因为文中没有提到战乱。

师:你们所说的旧社会是什么时候呢?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生:不可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那时战火纷飞,老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是不可能花那么长的时间为“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房子”做准备的,更不可能想到“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房子”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师:你能结合常人的生存需求和精神需求思考,方向是对的。确实如此,人只有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后,才会有自我实现的需要。那么到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哪个时期呢?同学们仔细地读读文本,想想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92年间,哪一个时期最不符合这篇小说的时代背景?

生:文中写父亲穿的是草鞋,过年的时候才能在家里用热水洗一次脚,平常都是在外面的水坑里洗,说明他们家很穷。我觉得80年代最不符合这篇小说的时代背景,因为老是听大人说,80年代人们的生活不至于那么贫穷。

生:文中写父亲“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我父母对我说过,80年代应该不会是这样吧。

生:我也觉得不像是80年代,文中写父亲上山砍柴,“鸡叫三遍时”“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说明人们对时间的判断,靠的是“鸡鸣日落”的自然现象,80年代农村不会还没有钟表吧。

师:同学们从文中找到那么多信息,很好。这些现象确实不应该出现在80年代。因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中国的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

生:老师,我还有补充。文中写父亲造新屋时,是用加了石灰和豆浆的黄泥来砌缝,而不是水泥,说明当时水泥还很紧缺,而80年代农村盖房子应该都是用水泥了,你看农村有的房子盖得比城里的还坚固、漂亮,这也证明作者所写的时代不会是80年代。

生:还有一处,文中写“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这应该不是80年代吧。(www.xing528.com)

师:你们从物资和人的思想观念角度进行了补充,很有道理。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篇小说贯串了20世纪50到70年代呢?

生:我觉得可以,那时的确是穷的。

生:我觉得不可以,文中有个细节,说父亲为了盖新屋,每年有四个月要去山里砍柴卖钱,一元一担,这样的买卖行为在“文革”时是禁止的。

师:“文革”的事都知道,不错!“文革”时确实是不准有私有经济的,一旦发现,就要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坚决割掉。所以这篇小说的时代背景应该是在“文革”前。

(PPT显示)

关于小说的时代背景,的确如您文中所分析的,应该在20世纪的60年代初期。而“父亲”的形象,在那个年代里,在我生活过的乡村几乎到处可见。

——李森祥给编者尤志心的信

师:同学们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寻找到了小说的时代背景,你们的分析和作者的自述完全吻合。弄清小说的时代背景对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在这番仔细的寻找中,觉得作者创作这篇小说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呢?

生:想表现当时的农民生活。

生:那时候的农民生活都那么艰难困苦,他们都有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师:确实如此,这篇小说就是一位父亲为实现建造有九级台阶新房理想的奋斗史。文中的父亲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群体的代言。

生:父亲为造一栋新房子而艰辛付出,房子建成后他又迅速老去,作者从中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惋惜。

师:说得不错,父亲的形象几乎是中国农民的真实写照,他们始终有着通过自身奋斗来改善生活、提高社会地位的强烈愿望,包括今天参与城市建设的农民工,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一直处于社会的底层。作者写作这篇小说,也许是要引起我们、引起全社会去关注农民的生存状态,关注他们最渴望得到的尊重,也许这才是全社会真正要修筑的一道“台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