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从“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看,全诗除了思念亲人,你估计还思念什么?
生:思念大陆,思念祖国。
生:想他的出生地,对江南一带特别怀念吧。
生:想他求学过的地方。
生:想他的一些同学、好朋友吧,想和他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师:总之,诗人当年足迹所至,都是如今思念的地方。可能是家乡独特的风物,也可能是儿时的好伙伴。总而言之,太想那个叫大陆的地方了。把这份思念,我们一起来表达一下。
(生齐读最后一节)
师:思念是有了,感觉还是少了些味道。这一段中是不是只有思念的情感呢?刚才我说抓住意象发挥想象,品味诗中的情感。其实意象前面的修饰语也很重要。“浅浅”中蕴含着哪些情感?
生:“浅浅”中有一种惆怅的情感。因为海峡真的不是浅浅的,但是它却阻隔了余爷爷回到大陆。
生:“浅浅”中还有无奈的感情吧,诗人想回却回不去。
师:讲得非常好。台湾海峡一点也不浅,诗人却要说它是“浅浅的”,“浅浅的”暗示海峡不应该阻隔两岸的交往,是完全可以挽起裤脚管就蹚过去。但是有一段时间,大陆与台湾真的就被这浅浅的海峡完全阻隔了,连书信往来都不可能,更不要说亲人团聚了。“浅浅”中隐含的是深深的遗憾和无奈……(www.xing528.com)
余光中点评:刚才在台下听老师上课,老师准备得很充分,出示了一些我的生活资料,很好地帮同学们理解诗的意思。同学们的回答也很好。读诗可以融进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理解。只要合理,不同的理解都是对的。“诗无达诂”就是一首诗没有最后的权威的排他的解释。因此诗的好处就是每个人在读的时候,可以带着自己的想象解释诗歌。老师让同学们抓住意象,一节一节地理解诗的意思,朗读诗歌,我觉得这种方法很好。我写这首诗的时候,想到了少年、青年时的生活,我想回乡,却遇到挫折的心情。我的这种心情,刚才你们的老师解释得很好,同学们理解得也很好。
主持人语
邮票·船票·海峡
肖培东
一首怀乡诗,满腔故园情。读《乡愁》,常常沉醉于诗人绵长的乡关之思。教《乡愁》,又总是希望能把课堂化成一片“乡愁”的诗海。悠然的诗句经年历月光芒依旧,教师该以怎样的方式才能让所有的心都深深浸入这一汪乡愁?
一枚小小的邮票,流淌着诗人浓浓的思念。三分诗,七分读,蒋祖霞老师的镜头里,也有一枚可以承载师生全部真情最后飞抵诗魂的邮票,那就是诵读。诗歌是读出来的,蒋老师的镜头,不见多奇巧,不见多新颖,全是朴素的真诚的朗读。“好的诗歌都是长在心灵的伤口上的”,镜头里,个别读,组合读,老师读,更有诗人发自肺腑的朗读,原来,嘶哑的喉咙里一样埋藏着绵长感人的浓浓乡愁。若说未来的乡愁是“一座长长的大桥”,那么诵读才最是我们走向《乡愁》的大桥。诗歌教学,诵读为本,蒋老师是把这座大桥化为一枚枚小小的有声邮票,邮戳则是一次次真心的诵读。于读中品味,于读中感悟,于读中领会,读又绝不机械,蒋老师让学生续写并比较,而朗读则是贯串了他教学的始终。如果有关读的点评与指导能够更明确,由意象切入意境时的情感体验能够更自然更充沛,《乡愁》的课堂就会更有风景。
一张窄窄的船票,写满了诗人深深的牵挂。我们也同样寻找着一张船票,让学生拿捏着通往《乡愁》的深处。我很欣赏也很支持方老师“在想象中感受文字的温度”这样的诗歌教学理念。“我相信,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方老师是找到并善用了这张船票,带领学生驶进了《乡愁》的港湾。镜头很平常,但却是真正属于诗歌教学的镜头。“我能想象……”很喜欢孩子们回答中的这个“能”字,激活想象力,才激活了学习诗歌的潜能。想象,这张起初看似窄窄的船票,最后却摇向了《乡愁》宽厚的情感大海。方睿老师将想象作为开启学生诗性的金钥匙,这是把《乡愁》一课的锤敲在了学生的心灵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文字之上是图画,语言之外是生活,而这些绝非教师单纯的讲解所能描摹。唯有在想象与联想中,学生才能将诗歌中的文字描述形象化,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所以诗歌教学绝不可忽略以想象为重点的整体艺术剖析。我个人更想用“想读”替代“想象”,边读诗句,边想画面,想读结合,更能品出诗歌的美。语言品味则是又一张船票,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就是语言的魅力。教诗就要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因一个“而”字,胡明坤老师和他的学生们一起演绎了一把精彩,把教学的关注力集中到诗的语言本身。“而”字联结家国梦,能引导学生透过一个小小的“而”字看出诗里乾坤,这是把诗歌鉴赏真当细致活来做。学生能从“而”字的语义、读音甚至文化意味等方面去咀嚼品味,并通过与“可”“惜”的比较来理解“而”字所内蕴的精、气、神,“而”字语言魅力尽出,诗中的情感也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比之于意象词、形容词、量词等,“这头”“那头”这两个指示代词很容易被忽视,姚瑶老师却独具慧眼,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焙烤《乡愁》那独特的语言文字,体味诗歌的语言艺术。“这头”和“那头”是指什么?改成“这里”“那里”或“这边”“那边”行吗?那头的为什么是新娘?能把“里头”“外头”也改成“这头”“那头”吗?这样层层推进,学生慢慢走进了这组指示代词反复运用所构成的别有意味的情感磁场,诗意诗情也就从语言文字里蒸发了出来。所以,诗原是灵性之物,诗歌教学我们得有自己的灵性,而不是只会做枯燥的肢解。还是把行走和登陆都交给学生吧,我们要做的只是给他们递出一张张通向诗歌鉴赏殿堂的船票,那里才真正朝向成长。
一湾浅浅的海峡,使得《乡愁》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透过叶映峰老师的一组镜头,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课堂里横亘出了一湾海峡,师生都浸在《乡愁》之水中感受着诗歌的深深浅浅。这组镜头融合了诗歌教学的多种手法,限于时间,实录镜头并不饱满,甚至略有单薄,但正如余光中先生评论所说的“诗的好处就是每个人在读的时候,可以带着自己的想象解释诗歌”,这组镜头给我们最大的启迪就是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心蹚着这道海峡。诗歌,交给了读者,那湾海峡就不是诗人自己的了。不要刻意为诗歌写下定论,只要心浸入这湾乡愁,又何必强求深浅统一?古人读诗就有“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诗无达诂”的经验,读诗,最重要的不在于读出诗人之思,而在于读出我们之悟。叶老师的镜头和余光中先生的点评,暗含读诗之理。诗歌教学课上,我们要有这样一湾海峡。
“你能描述这情景吗?”“我能。”俄罗斯诗人阿赫玛托娃这样回答着别人的追问。一次次掠过镜头里这些质朴又智慧的文字,常常会这样地想,语文课堂上,教师在这头,学生在那头,而让我们相融相生的,又该是怎样的邮票、船票和海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