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入剖析影视作品的表现内容

深入剖析影视作品的表现内容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影视作品的表现内容分析是影视艺术分析的重点,主要包括主题、人物和情节等方面。影视作品中展现了人的生存,同时也展现了人的文化。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值得我们反复分析,人的内在本性在影视作品中都得到充分的展现。

深入剖析影视作品的表现内容

影视作品的表现内容分析是影视艺术分析的重点,主要包括主题、人物和情节等方面。主题是影视作品的灵魂,也是一部影视作品表现的中心,这一方面的分析对任何一部影视作品来说都是不可忽视的,主题如果不突出就会使影视作品的艺术表现失去审美意义;人物和情节是影视作品内容分析的主体和血肉,没有鲜明的人物塑造或没有生动的情节安排就会影响影视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

1.影视作品主题分析

高尔基认为:“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有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聚集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它要求用形象来体现时,它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个形式。”[9]所以,主题来源于生活,是人在生活经验基础上获得的一种思想或理念,主题会在人的心灵中拥有一种内在力量,产生一种形象作为外在的形式。主题总是内蕴于形式之中。

在影视剧中,主题是源自生活经验的推动影片情节、动作发展的理念、思想和动机,它分三个层面:源自生活、推动力、表现形式。影视剧的主题由细节所构成的剧情,或者由人物和动作所构成的剧情来体现,最后都会落实到视觉。所以,主题不是枯燥抽象的思想,而是具体可感的动作和情节背后的推动力。例如《这个杀手不太冷》的主题是爱情和复仇。这是推动整个故事片发展的内在动力。主题是影视剧的灵魂,影视剧的叙事情节内在的贯穿力量是主题,情节的选择也是在主题的潜在控制下进行的,视听语言的合理运用都是围绕主题在进行。

一般来讲,作为推动人物动作的力量,主题主要有社会、时代、文化人性等动机。在做主题分析的时候需要从这些角度揭示情节发展的内在原因。这种分析属于一种作品外的宏大视角的透析,从作品外的视角看作品,需要一定的知识量和文化分析能力,而这对普通的初学者来说是个难题。

(1)社会主题分析。

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塑造而成的。一定的社会会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氛围、社会阶层、思维方式、社会秩序等,社会的主题会集中在个人身上显现出来,个人成为社会的代表,个人命运成为社会发展的缩影。《三轮车夫》以写实的手法透视越南社会,越南社会中的城市街景、贫民生活、黑社会、社会矛盾、越南历史等,几乎全景式地展现了越南社会的风貌,从而在1995年威尼斯电影节上震撼了所有评委,荣获金狮奖。我们要学会在叙述个人历史的电影中透视出社会的主题。这也是一种从一滴水看到整个太阳的方法。因小见大背后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透视能力。《一江春水向东流》反映的是抗战时中国社会的艰难困苦的境况,《芙蓉镇》反映的是“文革”的特殊岁月中小镇的政治生活和小人物的情感纠缠,个人史就是社会史。

(2)时代主题分析。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时间中,这是一定历史阶段发展中的链条,有其时间的逻辑,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是历史的人。我们要在影视作品中发现人的生存(生活、生产)的时间的痕迹,厘清历史的逻辑。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任务,也就有不同的主题。影视作品是时空艺术,电影的最大价值,按照巴赞的说法,“就在于给时间涂上香料,使之免于腐朽”。电影可以保存时间,可以保存一段具体的时间,特别是纪录片,它最大的追求就是真实地反映现实。所以,影视作品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主题,对影视作品的时代主题的开掘就是鉴赏者的一项基本任务。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重要意义是真实记录了二战结束后意大利的现实状况。《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记录了二战时的地下抵抗组织的英勇抵抗;《温培尔托·D》记录了艰难困苦中的老人和狗的生存状况;《大地在波动》记录了饥饿中的西西里岛贫民的生活、爱情和婚姻。从单个的作品中发现时间的痕迹,挖掘历史的逻辑,这是一项艰难而又极有意义的工作。(3)文化主题分析。

人是文化的人,人在出生时获得生物生命,获得的是身体的存在。而人的形成更重要的是文化人的形成,人要在一种文化的塑造后才能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影视作品中展现了人的生存,同时也展现了人的文化。所谓文化,其实是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的总和,也是人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人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包括众多的文化产品和人的生活、生产方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给观众一种深层次的体验。《长恨歌》中众多的场景设计和物件都是老上海风情的再现,营造了温暖蕴藉的意境。特别是在20世纪的上海历史演变中,各个不同时代的人的生活方式都在电影中展现,老上海的雨巷、选美大赛、老式别墅留声机恰恰舞等反映了上海历史的痕迹,让人无限感伤。

(4)人性主题分析。

人性的分析是很多西方电影的主题,对人性深度的思考是众多西方电影的主题,中国古来就有“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其实人的本性远不止于善,还有恶的一面,人的善与恶的纠缠非常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而西方对人性的分析更是学说众多。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人对宇宙的认识已经达到相当程度,但是对人自己的认识反而有种种不足。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值得我们反复分析,人的内在本性在影视作品中都得到充分的展现。《老无所依》中展现了人的罪恶。《三轮车夫》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的善良与丑陋,人从善到恶,最后回归到善,一步步的转换惊心动魄,完全是一部人性的历险。

2.影视作品人物分析

人物是影视剧的核心。影视剧的主题是关于人的生活和生产的主题,情节是人物命运演变的情节,视听语言为表现人物而服务。即使是动画片、动物片,如让·雅克·阿诺导演的《熊》、《两只老虎》等,主角是动物,但体现的还是人的视域中的动物,已经人文化。影视剧中的人物是独立存在的人,有自己的身体、性格、精神、心理、习惯和命运,有自己的生存境况和生存状态。

影视剧中的人物包括身体、精神两个层面,这是人物作为生命个体的基本层面,身体是可见的,精神是可感的。心理、性格、习惯、心灵、潜意识等都属于精神层面,需要灵敏的感受、细心的体会和严密的思考才能把握。我们在接受影视作品的时候通过视觉和听觉接受到画面和声音,影视作品的情节是通过画面和声音进行的,影视剧的人物是可视的人物。

在很多商业片中会出现很多讲究视觉冲击的画面,浅层次感官冲击产生浅层次的感官愉悦,但是人文艺术片追求人物内在的韵味和含义,这就需要深入人物的内心和精神意识,对人物的性格、气质和心灵做深度的理解和品味。

人是社会的人,人生长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关系会体现于具体的个人,反过来说,具体的个人会表现社会关系。人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以及人的命运成为社会的表征。从一滴水中看到整个太阳,从个人看到社会状况和社会变迁,不同的社会产生不同特征的人。西方人与东方人,北方人与南方人都有很大差别。

人也是历史的人,历史是人所生长的时代,某一个历史时代会在个人的身体和精神层面留下烙印。70年代的人与“80后”在身体和精神层面都有很大差别,具体反映在服饰、言语方式、生活习惯、性格、脾气、意志等方面。人的命运变迁会反映历史的特征,某一段历史的风貌会在个人身上体现。众多的历史剧体现出历史的沧桑感,往日的岁月在荧屏重现。所以,福科有句名言:重要的不是历史叙述的年代,而是叙述历史的年代。也就是说,讲述故事的人会从自身的视角出发,改写历史,或者在潜意识中不自觉渗透进自己的观点。真正的历史无法还原,在艺术中历史总是避免不了想象和虚拟,这也是可行的。

文化是人的生活产品和生产产品的总和,也是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总和,体现在人的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人生长于一定的文化之中。文化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文化会在人的身体和精神层面表现出来。反过来说,人的身体和精神也能表现一定的文化。

于是,在这里产生了人的二次阅读。我们在戏剧和影视剧中只能看到身体,但是需要感受到精神,还要理解身体中内含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含义。掌握角色的身体和精神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宏大含义也需要了解,这样才会演绎社会、时代和文化的宏大感受。但是我们反对抽象、干涩的概念化表演。例如,反面典型是“文革”时的八大样板戏

具体而言,在影视作品中,要观看人物的动作、表情、服饰,要阅读台词。动作发生于人物个体身体,情节是人物之间动作的组合,人物完成的事件其实就是动作的组合。在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动作是观众可以看见的,我们看到动作要理解动作的动机、方式和目的。人物动作往往由内在的心理和精神作为支撑,也是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方式往往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气质和情感状态,而目的则是人物的动作的任务。(www.xing528.com)

表情是人物的面部表情。影视作品相对于戏剧而言,最大的优势同时也是最大的特点是有特写镜头。特写镜头可以展现明星英俊、美丽的面孔,使观众得到审美的快感,也可以展现人物的情绪状态,因此特别要注意人物的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能够揭示人物内在的情绪和心灵状况。动作是外在的,而内心的冲突是内在的,内心的冲突往往成为外在动作的支配力量,我们不仅要看到外在的动作,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内心的冲突。

人的身体不仅指人的肢体,其实还包括人的服饰。服饰也是一种语言,“三分人才,七分打扮”,人的服饰可以表现人的气质、修养和精神状况,华美、素净、灵巧等等人的内在的气质都会通过服饰很好地表现出来。影视制作时的服装师和化妆师需要结合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艺术设计。观众需要根据服饰发现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这也是一个从表面到深层次的探究过程。

人物的台词,在影视作品中至关重要,情节的发展、矛盾冲突、精神气质都可以在台词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台词是人物思想的现实,人的思想直接在台词中展现出来。精彩的台词也能反映人物的修养、性格、气质和精神状况。我们特别要注意潜台词,潜台词是人物对白背后隐藏着的想法和内心活动,即话里有话,演员要说出安排的台词,还要表露出没有说出的话。观众要根据演员的表演揣测潜台词,虚实结合,含而不露。这是潜台词表演的要求。独白可以交代人物的内心活动,旁白以剧作者的身份对剧情进行叙述或评述。可以交代社会背景、剧情和精神状况。王家卫电影的特点就是有大量具有深刻内涵的旁白。电影中的惯例是旁白和独白能少则少。

3.影视作品情节分析

叙事学的角度看,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这是故事,交待发生的事情,按时间顺序发生。国王死了,王后伤心而死。这是情节,事件前后会形成因果关系。情节是人物之间的冲突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发展史。很多作家都从故事改编出情节。

情节的一般结构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情节发展的背后动力是矛盾冲突。冲突的产生、发展、高潮、结局形成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亚里士多德说,情节是根据可能性和必要性法则(因果)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一系列事件。可能性是在现实中可能存在的,不能完全凭空幻想。必要性是必不可少的,不能设置多余的情节。

在戏剧电影中,情节发展的线索清晰,矛盾突出,如《哈姆雷特》。小说电影重点在塑造人物形象,而不是矛盾冲突,如《远山的呼唤》。散文电影中情节线已经淡化,主要表达一种情绪,如《城南旧事》。诗歌电影中情节隐隐约约,需要理解和揣测才能把握,情感成为电影结构中心,如《迷墙》。

情节一般分两种:一种是以冲突为基础;另一种是以情感为基础。情节点是一个事件,“钩住”动作并把它转向另一个方向并推动事件的发展。说白了,它是一个钩子,改变了情节的方向,如意外、巧合等情节因素。在电影的每一幕结尾应该出现情节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比如在《魂断蓝桥》中就有相遇、结婚、开除、沦落、生还、出走、自杀等情节点。以情感、心理为基础的电影着力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细微变化,依靠情节的前后照应造成场面的有效积累,从而将情节推向前进。

分析情节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细节的表现魅力,细节在影视作品鉴赏中极其重要。人物一个细微的动作、表情和物件中蕴含着重要的叙事内容和情感特征。《新龙门客栈》中的笛子、《三轮车夫》中的触电、《魂断蓝桥》中的吉祥符、《勇敢的心》中的定情手帕等物件细节都凝聚了人物丰富的感情。

【注释】

[1]参见《电影艺术词典》2005年修订版,第2页。

[2]参见《电影艺术词典》2005年修订版,第2页。

[3]雷蒙德·菲尔语,转引自[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第304页。

[4]尹鸿:《当代电影艺术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5]尹鸿:《当代电影艺术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6]参见安德烈·巴赞著,崔君衍译《摄影影像的本体论》,见《电影是什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参见邓烛非著《蒙太奇理论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见张卫、蒲震元、周涌主编:《当代电影美学文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

[8]本章内容的写作主要参考了《电影艺术词典》(修订版),王心语著《导演艺术基础》,林洪桐著《表演艺术手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等,特此感谢。

[9]转引自汪流著《电影编剧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9~11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