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内地电视艺术发展的概述

中国内地电视艺术发展的概述

更新时间:2025-01-11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内地电视诞生于1958年5月1日。1964年,开始引进黑白录像技术,可以保留播出的节目、重复记录视听信号,由此揭开了中国电视艺术发展的序幕。在中国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中,1978年,原北京电视台正式更名为中央电视台。其中,电视文艺节目是电视艺术的主体,它与中国电视同时诞生,吸收了音乐、歌舞、戏剧、曲艺等艺术的营养,成为最具综合性的文艺形式。此外,还简要概述中国电视纪录片艺术的发展情况。

中国内地电视诞生于1958年5月1日。当时只有50台电视机,起初是一周播出2次,后来逐渐增加到一周播出3次。但当时因为只有一套设备,没有录像技术,所以全是直播。1964年,开始引进黑白录像技术,可以保留播出的节目、重复记录视听信号,由此揭开了中国电视艺术发展的序幕。1973年5月1日开始彩色电视试播,1974年10月1日正式播出彩色节目,宣布了中国电视彩色化的到来。

在中国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中,1978年,原北京电视台正式更名为中央电视台。随着各省电视台的相继建立,全国形成了以中央电视台为中心的电视网络。电视成为最广泛、最直接的传播媒介。随着国内卫星通讯网的建成,1985年开始租用卫星传输电视节目。有线电视始于80年代,90年代得到了迅速发展。现代化的制作、播出和传输手段,使电视在中国大地上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到90年代中期,拥有2亿多台电视机。观众可以选择从卫星到有线的几个乃至几十个频道,电视成了当今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中国电视艺术已经走过了50年的发展历程,它以丰富多样的艺术内容和五彩缤纷的艺术形式赢得了其他任何艺术都无可比拟的观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电视文艺节目是电视艺术的主体,它与中国电视同时诞生,吸收了音乐、歌舞、戏剧、曲艺等艺术的营养,成为最具综合性的文艺形式。[40]根据电视文艺节目的特征,一般将其分为四大类,即电视文学类、电视艺术类、电视戏剧类和电视文艺类。其中,电视文艺类节目有人解释为:“以文艺演出为基本构成形态,但经过电视艺术的二度创作,其总体结构、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法,均具有电视艺术独创的审美形态,具有电视文艺形式美的电视文艺节目。其中包括七种:电视节目文艺晚会、电视专题文艺晚会、电视音乐节目、电视歌舞节目、电视戏曲节目、电视曲艺杂技节目、电视文艺竞技节目。”[41]电视戏剧类的含义是:“依据戏剧的构成方式,或电影的时空转换,通过电视的传播媒介、制作方式和艺术手段,独立制作的、充分电视化的屏幕艺术作品。其中包括五种:电视小品、电视短剧、电视单本剧、电视连续剧、电视系列剧。”[42]在本节中,概述电视戏剧类中的中国电视剧创作艺术的发展,在电视文艺类中重点概述晚会型电视文艺节目、栏目型电视文艺节目、竞赛型电视文艺活动等电视艺术形式的发展。此外,还简要概述中国电视纪录片艺术的发展情况。

1.晚会型电视文艺节目

晚会型电视文艺节目,“主要是指——在重大的节日期间,为营造欢乐的节日气氛,丰富广大电视观众精神娱乐生活,特意组织的电视综合性文艺晚会。其主要特征是:采用电视的技术和艺术手段,将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小品等文艺节目组织在一起,经过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串联,将文艺与娱乐融为一体”[43]。我国第一次电视文艺晚会开始于1960年,此后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开始于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以最大的规模和最高的水平成为晚会类电视文艺的代表。与大型的综艺晚会不同的各种类型的专题晚会和行业晚会,以其鲜明的主题和各具特色的面貌丰富了电视屏幕。1961年8月30日,当时的北京电视台以直播方式播送了第一次《笑的晚会》,集中展示了一批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相声节目,为电视文艺打开了一条新路。[44]此后,特别是从20世纪的80年代开始,这类专题性晚会经常出现在屏幕上,如中国电视金鹰节颁奖晚会,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以及中国电影华表奖等颁奖晚会,这些晚会中的优秀节目,成了观众喜爱的电视文艺作品。

2.栏目型电视文艺节目

随着电视文艺节目的发展,电视文艺节目逐渐走向栏目化,在确定的时间播出具有艺术性、观赏性和娱乐性的文艺节目。1981年元旦,广东电视台率先推出了杂志型文艺专栏《万紫千红》,此后又开办了《百花园》专栏。随后,上海电视台的综艺节目《大世界》、《戏剧大舞台》栏目,以及中央电视台的《周末文艺》等文艺专栏相继播出,全国其他各地方电视台也相继推出一些名牌文艺栏目,如北京电视台的《大观园》,天津电视台的《画中曲》、《戏曲之花》,湖北电视台的《心声》,吉林电视台的《艺林漫步》,山东电视台的《星期日文艺》,中央台的《综艺大观》和《旋转舞台》等,具有欣赏性、知识性、趣味性,其全新的电视文艺观念,给观众带来新的审美享受。[45]

3.竞技型电视文艺节目(www.xing528.com)

所谓竞技型电视文艺节目,“主要是指——具有文艺表演和技艺竞赛双重性质,由电视节目主持人、竞技演员、评委、特邀观众所组成,具有竞赛性、欣赏性和娱乐性,一般采用电视直播形式的电视文艺特殊样式”[46]。从1984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他文艺品种的各类专业或业余的大奖赛活动,在它的带动下,也纷纷出现在屏幕上,如《电视相声邀请赛》、《戏剧小品电视大赛》、《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等,全面促进了电视文艺的蓬勃发展和各类艺术的繁荣。[47]此外,竞技型的电视选秀文艺活动也日益频繁,影响越来越大。其中,以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和《快乐男声》等最具有代表性。

4.电视纪录片创作

一般认为,纪录片的主要特征是“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事件,基本的叙事报道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摄影方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发生的真人、真事”[48]。电视纪录片是从新闻纪录电影走入电视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电视的早期就有着出色的表现。从1959年国庆节播出电视纪录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庆典纪实》开始,到1980年播出的17集系列电视纪录片《丝绸之路》以及其后播出的《话说长江》、《话说运河》、《黄河》、《蜀道》、《万里海疆》、《唐蕃古道》等系列专题片,再到1991年播出的《望长城》等,都体现了真实、自然的纪实风格,把中国电视纪录片推向了世界水平。[49]国内一些具有国际水平的纪录片佳作,主要有辽宁电视台和宁夏电视台合拍的《沙与海》(1991年,“亚广联”电视纪录片“大奖”)、四川电视台与西藏电视台合拍的《藏北人家》(获首届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北京电视台拍摄的《走向太阳》(获首届四川国际电视节“银熊猫奖”),以及由济南电视台拍摄的《土地忧思录》、《少年启示录》、《住房见闻录》(获我国政府颁发的“星光奖”)等。[50]

5.电视剧艺术

电视剧的概念是随着电视剧的产生而出现的,它具有特定的含义:“在演播室播出的戏剧,经过多机拍摄,镜头分切的艺术处理,运用电子传播手段,通过电视屏幕,传达给观众的特定的艺术样式……主要的特征是:遵循戏剧的模式,以戏剧的美学观念为基本的支撑点,它以戏剧的矛盾冲突为基础,采用戏剧结构原则,具有开端、纠葛、发展、高潮、结局等要求,遵循时间、地点、动作同一的‘三一律’,戏剧情节高度集中,着重刻画和表现人物,带有较强的舞台假定性。”[51]电视剧已经成为独立的电视艺术品种,目前我国年产已经近数万部(集)。从1958年6月25日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瓶子》开始,直到1966年“文革”为止,有近百部的电视剧以直播方式出现在屏幕上,在电视文艺中占有一席之地。1978年5月22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电视剧《三亲家》,为中国电视剧的独立发展起到了开拓作用;1980年,在国外和香港地区电视剧的影响下,中国内地拍摄了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为我国电视连续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自从1982年以后,电视连续剧迅速发展,成了电视剧的主流。电视剧的发展,吸引了各方面的创作力量的加入,形成了多渠道拍摄的繁荣局面,实现了电视剧多样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追求。[52]

中国是电视大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荧屏陆续涌现了许多优秀电视剧。其中,优秀通俗剧主要有:《大酒店》、《商界》、《汉正街》、《深圳人》、《编辑部的故事》、《外来妹》、《风雨丽人》、《情满珠江》、《北京人在纽约》、《大雪小雪又一年》、《咱爸咱妈》、《梦醒五棵柳》;高扬时代精神和英雄主义的电视剧主要有《焦裕禄》、《孔繁森》、《中国神火》、《天梦》等;反映“知青”题材的成功之作主要有《年轮》和《孽债》等;反映党内的反腐败斗争问题的电视剧如《纪委书记》、《苍天在上》等。总之,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无论是以直接反映现实生活题材为内容特征的电视剧,还是从不同的侧面全方位地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巨变的电视剧,都为中国电视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53]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说的:“从《四世同堂》(1985年)、《新星》(1986年)、《西游记》(1985~1987年)、《渴望》(1990年)、《北京人在纽约》(1993年)、《三国演义》(1994年)、《水浒》(1998年)、《激情燃烧的岁月》(2002年)八次轰动效应,可以‘管窥’中国电视剧的成功之路及成功经验,这种经验可以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提升国际竞争力,占领电视剧国际市场,赢得国内外更多的观众。”[5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