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坊在陈逸飞等人入驻后定下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基调,但在“拆”“留”争夺战和官方接管田子坊之后,田子坊的业态分布逐渐有了变化。加上租金飞涨、经营环境混乱、目标消费群体流失,原先通过自觉的空间实践对田子坊社会空间的生产与保护贡献颇多的艺术家们纷纷撤离。老W从老Z(街道)处拿了20年的厂房区使用权,租金始终为0.8元/平方米/天,2001年他转手租金为1.8元/平方米/天,2011年时为5元/平方米/天,2014年租金已涨到6元/平米/天,8倍于原始租金。民居的租金涨幅则更为夸张(见图8-8),加之变电(居住用电变商业用电)后日常运营成本增加,艺术家们的撤离成为趋势。2009年3月对100户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经营效益的不满意率为67.85%;企业对商业环境的不满意率为71.42%;对政府服务的不满意率为42.86%;对进入市场成本的不满意率为71.43%。2010年,入驻田子坊近十年的乐天陶社将工作室搬离,2011年尔冬强工作室面积减半并意欲搬离,这似乎是继上海苏荷、北京798后,又一个以艺术的名义被保护、后由商业接管的空间的宿命。“我们当时拼命保护(田子坊),最后我们的利益还是不被尊重。”(乐天陶社老板Y女士访谈,2011年4月)对于这样的趋势,老W有不同的看法:“艺术家应该融入经济,他们的来与走就是市场杠杆的作用,(政府)没必要为了让他们留下而贴钱。”
图8-8 某一楼住房出租开店的业态及租金变化(24m2)
一方面,租金一味抬高的绅士化过程迫使一些参与创造空间价值的艺术家离开;另一方面,不加控制的业态导入和商家的低准入门槛也让田子坊在类似项目中逐渐失去优势。当初力挺田子坊的专家学者认为:“田子坊变味了,商业味道过浓。”居民区的招商不再以“原创、高端”为首要原则,而是价高者入,进入的商家不都是欣赏街区空间的“玩家”,更多的是追求纯粹经济利益的投机者。
copy情况非常严重,你卖什么人家卖什么,都不喜欢用脑子,你卖得好,你绞尽脑汁想尽新的花招,人家立刻copy走,同行相近的情况非常明显。他们很喜欢进来晃一晃,看你什么卖得好他们就卖什么。这就是同业竞争的严重问题。(访谈记录23)(www.xing528.com)
商家的改变直接导致了消费群体的改变,一些经营画廊、艺术品店的商家反映:
来的人不一样了,不会欣赏我们的东西。……一开始田子坊的顾客都比较优质,成单率比较高,价格也高,但现在不一样了。说白了,更多的人是一个个看客……那些会买我们产品的都是有文化有素质的人,但是现在这种人已经进不来了,而且甚至不屑于来了。(访谈记录24)
田子坊的空间生产目标与结果发生了偏离,艺术家们的空间价值预期无法实现。随着这些关键行动者的撤离,田子坊富有特色的感知空间形态和构想空间象征也可能随之消失。
虽然作为田子坊创意产业发迹的策划者之一,老W有所担心也有所行动,如集合一些工厂区的商家做了一份《田子坊创意文化产业导入目录》,并搭线在泰康路南侧的一个旧厂房引进了几位台湾艺术家,办了一个琉璃博物馆。然而非法令性的规范和零星文化项目的引入,并没有办法控制田子坊内业态趋利化的趋势,加上官方管委会“只管街区维稳治安,不关心生意的好坏,招租无人管理,装修要求不严格”(访谈记录5),这些无效管治都使炒房抬租、无序发展的趋势愈演愈烈。若说有十年发展历史并且开发主体(老W)未变的工厂区尚可称为“创意产业园区”的话(创意产业相关的工作室占总商铺的五成左右),居民区的业态发展已与该目标渐行渐远,近九成商店的经营业态为餐饮及零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