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阶段是田子坊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急速变化的阶段,区政府与开发团队两大阵营的空间争夺造就了田子坊更新方向、更新程度的变化以及一系列社会空间后果。
(1)物质空间
在此阶段,更新的空间边界逐步向居民区拓展,老W出资铺装了一条弄堂,这个看似平常的改建举动却是之后居民区空间变化的动因。居民区的店铺首先聚集在该弄堂两侧,之后很快向外扩散。居住空间转变为商业空间,直接的空间生产行为来自新入驻的商户,空间形态变化迎合了外来者(投资者、顾客、游客)的偏好,在里弄格局和石库门建筑外观特征没有发生改变的前提下,建筑功能、内部空间格局和基础设施、门面、街巷景观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形成了独具上海特色的富有吸引力的时尚消费场所。但与相对独立的工厂区的自主装修不同的是,由于里弄居住区自发的“居改非”呈无序的空间分布状态,其结果使精心做成的新空间也与原来的日常居住空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而部分留住居民的反抗情绪与行为对街区的进一步更新产生了很大的制约。这种“不合法”居改非的生产过程和相互干扰的空间使用关系成了区政府阵营质疑开发团队的关键点。
(2)象征空间(www.xing528.com)
保卫田子坊的策略行为意外收获了诸如“城市遗产”“创意产业”“软改造”等新符号/话语资源,这些话语从“空间理想”和“发展模式”的角度阐述田子坊空间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不仅增强了开发团队的行动力,为保护田子坊提供了正当性支持,也将田子坊的空间生产方式提炼成了具有综合效应的旧改模式,继而成为更大范围内城市管理及空间治理结构的理念资源,话语的象征权力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此同时,提供这些话语的专家、学者也与开发团队形成了相互认同的关系,为自身学术成就的发展找到了很好的案例支撑。
(3)认知空间
田子坊的空间层次从原来的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完全转化为一个开放的消费型公共空间场所,消费者与商家之间通过田子坊的空间媒介各得其所。在这个居商共处的空间环境中,喜欢日常生活场景和热衷于“上海怀旧”的商家和消费者聚集在一起,在空间体验和想象中,空间与人、人与人之间产生了积极互动和相互认同。与此同时,被打破了日常惯例的居民却因与新来者的时空冲突和邻里间的利益分配不均而产生了强烈的被入侵感和被剥夺感,矛盾而不稳定的状态在空间中逐渐显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