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路菜场的现代困境:传统消费空间的挑战

马路菜场的现代困境:传统消费空间的挑战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代意义的菜场,是伴随上海开埠而来的。泰康路马路菜场有五、六十年的历史,但仅是提供周边居民日常副食品所需的不知名的集市。上海有据可查的马路菜场至少有12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上海从小渔村变身大都市的城市化标志之一。在20世纪60到70年代那个供给短缺的时期,马路菜场时常为“凭票供应”的拮据生活带来额外的食品供给,也成为许多“老上海”的情结所在。针对马路菜场的空间治理为田子坊更新的启动提供了“名正言顺”的由头。

马路菜场的现代困境:传统消费空间的挑战

作为江南的一个沿海县城,开埠之前的上海城内街巷纵横,虽街道狭窄但街旁店肆比比皆是,有肉铺、米铺、鱼行、鸡鸭行等。最初,城外的农民和菜贩们每日挑菜进城,走街叫卖,后来也有一些菜贩开始选择街道的门面房卖菜。随后又出现了前店后工场的小作坊等。原南市区老城厢一带的很多路名是各种小菜的名称,如外成瓜弄、面筋弄、火腿弄、豆市街等,其缘由就是某些特定食品的作坊在一些街巷的聚集。

近代意义的菜场,是伴随上海开埠而来的。1864年,两位法国租地人向法租界公董局提出申请,由他们出资在自己的地产上造一个菜市场,但要董事会把原来的市场都集中到那里去经营。这是上海最早形成的菜市场——法租界菜市街(今宁海东路)的“中央菜场”,虽然只是在空地上搭建一个大棚,却是按照西方近代城市的市政管理模式而辟建的,菜贩纳捐后给予固定摊位,同时制定菜贩租用摊位的收费标准;虽然最后因菜贩的反对而失败,但却是西方的公共社区生活植入的标志。(www.xing528.com)

泰康路马路菜场有五、六十年的历史,但仅是提供周边居民日常副食品所需的不知名的集市。上海有据可查的马路菜场至少有12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上海从小渔村变身大都市的城市化标志之一。对于很多上海百姓而言,每天起床就“拎起菜篮子跑小菜场”是一种集体记忆。三角地菜场、紫霞路菜场都是这种市井生活文化的空间地标,见证着昔日马路菜场的喧嚣。在20世纪60到70年代那个供给短缺的时期,马路菜场时常为“凭票供应”的拮据生活带来额外的食品供给,也成为许多“老上海”的情结所在。虽然在地方文化和集体记忆中少不了马路菜场,但是在“城市美化”及高速建设的大潮中,这种露天集市带来的“脏、乱、差”及交通难问题逐渐变得难以容忍。20世纪90年代初,市政府启动“菜篮子”工程,成立的“菜篮子”基金中就有一块是专用于马路菜场入室改造的。作为市政公共项目的“马路菜场入室”工程若以“菜篮子”名目立项,一般可以得到“442”的资金配置,即市财政出40%,区财政出40%,菜场自己出20%(参见J先生博客)。针对马路菜场的空间治理为田子坊更新的启动提供了“名正言顺”的由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