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和引擎,也是现代国际性中心城市必须承载的产业任务。会展业作为集商品展示、商贸交易、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为一体的新兴产业,以其强大的关联影响和经济带动作用,已逐渐发展成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的产业亮点。国际会展业发展按照政府、市场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划分为三种模式。第一,以美国为代表的“完全市场化发展模式”,强调市场调节,行业协会通过行业自律规范市场行业秩序,政府推行标准化措施保证质量和水平。第二,以德国为代表的“混合经济发展模式”,强调政府宏观调控和行政推动作用,协会为政府和展览业之间沟通的桥梁。第三,以新加坡、中国香港为代表的“综合运作模式”,强调政府和企业的合力推动。
就展览场馆投资建设而言,一部分场馆建设全部由政府出资,直接由政府下属机构经营管理,或者委托一个专业公司来管理和监管,两种模式均以维持盈亏平衡为经营目标,不以营利为目的;另一部分场馆建设由政府立项并投入部分资金,同时在规划、土地和其他政策上予以相应支持,引入其他投资主体共同投资建设,建成的展馆归出资人共同所有,并由出资人选择经营管理者,按照规范的商业模式运作,出资人根据其投资获得相应的回报。这类场馆以盈利为目的。三是场馆建设由私人机构投资,由投资者经营或委托管理机构经营。这种模式产权关系清晰,完全按市场化模式运作。粤港澳大湾区场馆投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由政府直接投资建设展览场馆,如深圳会展中心。二是由中外合资投资建设展览场馆,如澳门威尼斯人会展中心,由美国拉斯维加斯金沙集团投资建成。三是由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直接投资建设展览场馆,如广州世贸展览中心、广州中洲展览中心。对展览场馆的经营和管理可以归纳为两种模式四种形式,多种管理形式孰优孰劣尚无定论。一是直接管理模式,包括直接设立一个事业单位或由国资委成立国有公司代表政府管理和成立合资企业经营管理。二是委托管理模式,包括委托本地企业管理和委托外地或国外企业管理。
据初步统计,全国省、市、自治区中,80%的省、市、自治区已建立会展业的主管机构和行业协会,50%的省、市、自治区已经不同程度地出台了对会展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从总体上看,我国展览业已走过了数量扩张的阶段,展览场馆、办展主体、参展企业、相关服务行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正在从一个新兴展览国家成长为世界展览大国。其中,以广州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会展经济带,以广交会为龙头,这一区域由于加工贸易发达,制造业基础雄厚,消费市场活跃,为本地区展览市场提供了丰富的项目资源,展览场馆、展览项目、展览面积最为密集。2006年深圳市出台了会展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制定《关于实行品牌展览会排期保护的通知》,将会展业作为积极培育的五大新兴服务业之一,确定将会展业培育成其重要的发展产业。2008年,广东省出台《2008年广东省会展业发展工作意见》,拟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广东十大品牌会展”“广东省政府重点扶持十大展览(集团)公司”的推荐评定,筹建三至五个大中型会展企业,旨在打造以广州和深圳为龙头,包括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等在内的珠三角会展产业带。广州市将会展经济跨越式发展定位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推进政策加以实施,重点扶持了会展业的发展,其余各地也积极努力地发展会展业。
以展览场馆为中心的同类型企业和相关行业(吃、住、行、游、娱、购)在时间和空间上集聚的会展城应运而生。广州琶洲会展中心突出国际会展功能、总部经济功能和旅游文化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商贸中心门户区、世界文化名城示范区、产业高端发展提升区。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分为展馆区、国际会议区、酒店及文化设施区、商务办公区、商业住宅区五大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末会展业开始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广州—东莞—深圳为中轴,包括佛山、珠海、江门、中山、惠州和肇庆在内的珠三角会展带。该会展带已成为中国三个重要区域会展中心之一,不但拥有国内一流的会展基础设施,而且每年举办的展会数量也居全国之首。每年举办各种展览1000多场,展览面积达1300多万平方米,全省展览面积位居全国第一。
广州(2009年)、深圳(2004年)、东莞(2006年)、中山(2007年)、佛山(2008年)、惠州(2010年)、珠海(2011年)也都先后出台了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圳、广州、珠海都有会展专项资金,同时在展览馆投资建设、运营方面都有优惠政策,如广州采取差额征税的税收优惠,中山展览馆政府补贴,深圳、珠海公交优惠等。
在“十二五”期间,随着商务部《关于“十二五”期间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国家层面及地方层面的会展政策的纷纷出台,在宏观调控方面,我国决定加大会展业整体规划调控和管理力度,从国家到地方,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扶持和促进政策及具体举措,努力形成一个上下一致、统一协调的会展行业管理体系。
2012年,会展业的创新模式不断涌现,会展业与电子商务、文化产业、创新产业、体育产业的融合,为会展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例如会展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使旅游类展会和会展旅游成为会展业界和旅游业界的共赢平台,互相渗透,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携手发展。会展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和交互,使文化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使文化会展业成为“十二五”规划中的热点之一,当前各类动漫展的办展热潮正体现了文化创意产业与会展业的共赢发展。目前除公益型、导向性和需要鼓励培育的展览会,政府已逐步减少直接办展,代之而行的是行业协会、商会和会展企业主导办展。随着外资进入中国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世界主要会展企业悉数出现在中国会展市场,并以集团方式落户,加上民营企业的积极参与,主办展览的主体呈多元化格局。
广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强调了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均匀分布,实现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100%达到一级以上水平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全覆盖。推进文化与金融、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深圳文博会等重点文化会展影响力。推进珠三角地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提升网络文化市场监管能力。增强与欧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南太平洋岛国的文化交流合作,深化港澳台地区文化工作,办好一批大型国际性文化活动。(www.xing528.com)
港澳地区均在国家政策体系的支持下,在“CEPA”中《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框架下,持续推动完善会展业发展。得益于良好的地理位置、繁荣的经济和便利的交通条件,香港平均每年举办展会超过100场,展览业带来的收入超过500亿港元,约占香港GDP的2.1%,香港展会以消费展为主导。近年来时装周、创意展等艺术展兴起,为香港会展业开拓了新的方向。香港会展业品牌化程度高,截至2020年4月共有25个UFI认证展会,居粤港澳大湾区之首。展客商国际化程度高,受到全世界瞩目。但香港会展业的短板也十分明显,可供总展览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不及广州的三分之一、民营性会展活力不足、缺乏本地制造业等。澳门则是会展业的后起之秀,2006年,澳门特区政府就明确提出以会展业为主业促进澳门经济多元化,2010年之后澳门会展业增长加速,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会展活动与会及入场人次”已达到近252万人次,约是2009年的4倍。2016年9月,澳门特区政府颁布《澳门特别行政区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继续坚持澳门着力发展会展业以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的既定方针。目前,澳门共有品牌会展11个,当中6个品牌展会获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包括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MIF)、澳门国际环保合作发展及论坛(MIECF)亚洲国际博彩娱乐展(G2E Asia)等。2014年,在《亚洲展览业年度报告》中,澳门获得“亚洲表现最佳的展览市场”荣誉。但澳门会展业在人才储备、市场完善度、社会经济效益、会展多样性及会展质量等方面与香港有较大差异。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合作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地区生产总值为1.4万亿美元,已接近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的规模。区域对外贸易总额、利用外资总额、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机场旅客年吞吐量等已跻身国际一流湾区行列。区域产业结构正向中高级迈进,港澳地区服务业高度发达,珠三角九市已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体系。
2016年4月,广东省政府出台《广东省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目标为到2020年,基本建成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基础扎实、布局合理、发展均衡的展览业体系,发展壮大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业展览品牌。
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以航运物流、旅游服务、文化创意、人力资源服务、会议展览及其他专业服务等为重点,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在规划纲要中突出了“整合”及“专注”两个方面。整合湾区内现有资源,统筹规划,高效利用。在交通方面,致力于提高与内地、湾区城市连通便捷性,扩大经济腹地;完善城际铁路,连通湾区核心、机场及高铁枢纽,提升区域地位。至2035年,将全面建成连通整个大湾区的轨道交通网络,届时展会的办展地点将不再是主办方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要“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会展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也被明确地列入了《规划纲要》中。各个城市依据其地方要求专注于自身发展重点,立足本区域优势,提高经济及社会效益。此外,《规划纲要》提出以建设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并促进中国会展产业健康、绿色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会展城市和会展主体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深圳为代表的会展中心城市主动提出全面发展绿色会展。例如,深圳率先提出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会展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为此,深圳市成立了国际低碳论坛发展中心。该中心以“绿色会展”为契机,新设了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高峰论坛和澜湄合作论坛等,目的在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产业的集聚和进一步蓬勃发展。
截至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会展业作为典型的聚集性、社交性和交流性的产业首当其冲。各类会展活动不得不取消或延期举办。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广东省各市纷纷出台一系列会展补贴政策,以此缓解会展行业因展会延期和取消带来的成本压力。如广州市出台重点境外展会目录,对参加目录内展会及省、市境外重点经贸活动的企业,按其实际发生的展位费、特装费、人员费用(机票、住宿)给予最高50%的资金补助,每家企业参加同一展会最高资助10万元。对于已经参加境内外展会并支付相关费用,因疫情影响不能参展的广州外贸企业,给予100%展位费补贴。对2020年第一季度出口保持增幅的外贸企业,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优先补贴参加海博会、广交会,以及“广州名品世界巡展”等国内外展会平台的企业,帮助其拓展“一带一路”市场。
依据大湾区现有会展经济发展格局,以珠江,珠江东岸、中部和西岸为界划分形成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会展经济圈。三大会展经济圈除了土地面积,广佛肇会展经济圈和深莞惠会展经济圈在其他指标上都趋近。珠中江会展经济圈相对弱势,综合GDP规模和人均产值来看,香港、广州、深圳是区域内三大中心城市,构成区域经济的辐射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内会展城市众多,如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香港、澳门与广州三座城市的国际化展会品牌数量众多、主承办及会展场馆的国际化水平相对较高。这些城市大多数呈现“展强会弱”的发展特点,展览业实力强,展览面积与规模名列全国前列,但是会议数量和规模却相对较小,特别是高端国际会议数量较少。
良好的产业基础对一个城市发展会展业起着重要作用。举行会展活动的最终目的大多是为了促进城市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形象。以深圳为例,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打造了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高交会),已发展成为与“广交会”“上交会”等齐名的品牌展会,加快了深圳国际化会展城市的建设进程。除依托产业基础培育和打造相关展会外,还可依托城市在金融、物流、开放度等方面优势,推动会展业发展。香港每年举办电子产品、灯饰、照明设备等众多类型展会,虽然香港相关产业优势并不明显,但基于自身高度开放水平,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人流、物流、信息流集聚等优势,香港会展业形成了独特的发展特色和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