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家与社会在礼崩乐坏中的纠结

国家与社会在礼崩乐坏中的纠结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礼崩乐坏”是春秋时期国家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对西周以来的礼仪和典章制度逐渐遭到废弃的一种描述。但是,“礼”在国家和社会治理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周礼”仍被视为立国之本。[26]由此,“周礼”是一国的立国之本,是一国存在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基础,并且当时认为亲近“秉周礼”的国家被看作是实现称霸称王的一种策略。[27]尽管如此,僭越礼制和违反“礼”的现象层出不穷。

国家与社会在礼崩乐坏中的纠结

“礼崩乐坏”是春秋时期国家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对西周以来的礼仪和典章制度逐渐遭到废弃的一种描述。但是,“礼”在国家和社会治理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周礼”仍被视为立国之本。《左传·闵公元年》记载,齐桓公想趁鲁国内乱之际,攻取鲁国,但是仲孙湫认为不可以攻打鲁国,因为“(鲁)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26]由此,“周礼”是一国的立国之本,是一国存在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基础,并且当时认为亲近“秉周礼”的国家被看作是实现称霸称王的一种策略。[27]

尽管如此,僭越礼制和违反“礼”的现象层出不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宗法制度的衰微,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发生重大变革。在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中,土地是最重要的社会生产基础和统治基础。各国在土地和赋税制度方面进行了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改革,例如,齐国“相地而衰征”,晋国“作爰田”,鲁国“初税亩”,郑国作“丘赋”等。

由于各国之间的激烈竞争,当时出现了“尚贤主义”。招贤纳士、“任贤使能”成为各国不可避免的选择。例如,郑国的子产执政时,任用贤能,“择能而使之”[28],对于大夫中的“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29]。春秋战国时期,国君不拘一格任用人才的事例亦多见于史书记载,例如,齐桓公重用与其有一箭之仇的管仲秦穆公任用出身低下的百里奚,吴王阖闾重用楚国的亡臣伍子胥,越王勾践重用范蠡等等。原来的世卿世禄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发展,选贤任能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任用官吏的重要方式。与这种任用贤能的官制相适应,官吏的俸禄制度、考课制度也发展完善起来。(www.xing528.com)

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原来的贵族阶层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这导致新的阶级矛盾凸显。在政治和法律层面上,新兴地主阶级反对旧贵族的政治和法律特权,要求改革原来的法律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