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江湖中的无奈之旅

在江湖中的无奈之旅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首诗中的“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为什么一定要理解为:反映出约客久候不到,诗人内心十分焦躁。“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客人来也罢,不来也罢,诗人一样的闲适恬淡、潇洒自如。客人来,有棋枰可以欢娱;客人不来,静听雨声蛙鸣,陶醉于天籁之中,独享那份自得之乐。只求神似,不求形似的语文教师,只有如此,只能如此。

在江湖中的无奈之旅

面对频繁而来的统考、会考、高考,教师的教学只能是“戴着脚镣手铐跳舞”,语文教学更是“夹起巷道赶猪”。本来多解多元的文学命题早已成为共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是高考试题中,却变戏法似的要推理出一个“万法归一”的答案。“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这首诗中的“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为什么一定要理解为:反映出约客久候不到,诗人内心十分焦躁。看看古代诗人画像,一个个都是宽衣博带,飘飘欲仙,好像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辋川图”里的人物,弈棋饮酒,投壶流觞,一个个都是儒冠羽衣、意态萧然。古人的情怀和今人的情怀怎能相同?诗人的情怀和俗人的情怀又怎能相同?“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客人来也罢,不来也罢,诗人一样的闲适恬淡、潇洒自如。客人来,有棋枰可以欢娱;客人不来,静听雨声蛙鸣,陶醉于天籁之中,独享那份自得之乐。为什么一定要把超然物外、物我两忘的诗人,诠释成斤斤计较、拘泥小节的俗人?本来寻章摘句、断章取义是学习语文的大忌,然而考试题里,那些高明的“庖丁”们八方采撷、东拼西凑,做成一个个“拼盘”,做成一道道“套餐”。让你辨别个中滋味,或京菜,或沪菜;或粤菜,或川菜,硬要让你说出个子丑寅卯。我不由想起,牡蛎肚里有一颗明珠,那本是一块病,经过长久的滋润涵养才能成功。标准化试题的许多“沉疴”,被人当做“明珠”一般欣赏把玩,真是苦了学生,苦了教师。孰不知文学语言毕竟不同于数学符号,允许有多种阐释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因此作品的文字固然由作者写定,但是对作品的理解,对字里行间的种种意味和情调的体会,实在和读者的性情、修养甚至心绪很有关系。面对“题海”,作为语文教师,只有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菩萨心肠,先学生来解剖、放大、显微,再掰口喂食,哪管得了消化不良。只求神似,不求形似的语文教师,只有如此,只能如此。(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