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教学的大文化观与语文能力培养的关联

语文教学的大文化观与语文能力培养的关联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纲》给语文的基本定位,确立了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1987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与在此之前的《大纲》相比,进步之处就是提出了语文教学中的能力培养问题,在此之后的语文教学、训练和考试,能力问题便成了热门话题。

语文教学的大文化观与语文能力培养的关联

【作者】孔祥坤

【作者简介】孔祥坤 四川泸县市一中

国家教委1987年制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给语文下的定义是:“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大纲》认为:普通教育阶段的各门学科都是基础学科,而语文则是学习各门学科必须掌握的基础工具;语文学得好,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都是十分重要的。

《大纲》给语文的基本定位,确立了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其主要内容是:“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中学语文的“教学要求”和“教材内容”,就是根据这一个“基础”(《大纲》阐释为“读写知识、语法修辞知识”和“文学知识”)和五个“能力”(听、说、读、写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来制订和编写的。

语文是不是基础工具?语文当然是学习各门学科必须掌握的基础工具,语文对从事工作和学习当然十分重要。但如果把语文仅仅视为基础工具,把语文教学仅仅视为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那就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了。(www.xing528.com)

1987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已经意识到了语文教学的纯知识传授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于是强调语文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也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要求学生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1987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与在此之前的《大纲》相比,进步之处就是提出了语文教学中的能力培养问题,在此之后的语文教学、训练和考试,能力问题便成了热门话题。但仔细研究1987年的《大纲》,“基础工具观”没有突破“知识传授主体”的束缚,因而在以后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多数教师在“基础工具观”的影响之下,学生的能力培养问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何况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初步鉴赏能力的培养也满足不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在90年代后期,人们再次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语文的属性究竟是什么?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给语文下了这样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的交际属性,包含了语文的知识性、语文的基础性;语文的文化属性,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论”是从语文的作用来说的,加上“最重要”,强调了语文在众多交际工具中的地位;“文化论”是从语文的性质来说的,加上“重要”,强调了语文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

新《大纲》给语文的重新定位,修正了语文教学的目的:除了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要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除了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外,还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和形成健全的人格。

从“基础工具观”到“交际工具观”,应该说是对语文教学认识的飞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