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交流大背景的形成,加上电脑化办公的普及,有一个让人不愿看到的严峻现实,即汉语正走向弱化,表现在:汉语用字准确率低,社会不规范用字现象较普遍;中学生群体中,对语文的喜欢率在降低,差生本不喜欢语文,自不必言,连优生也对语文表示无奈;大学生群体中,据有的权威部门统计,对母语的掌握竟不如外语。这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而且讲了多少年,起码从著名语言学大师吕叔湘健在时讲到现在,依然不奏效。
是不是我们的语言本身有什么问题?
否!中国教育从孔子时代算起已有二、三千年,如果要对这几千年的教学效果作一评估的话,其中的语文单课教学是成功的。我们暂且不说历朝历代出现了多少具有很深语文功底的政治家,单说这几千年造就多少名垂史册、彪炳千古的文学大家,甚至,直到近代,在被我们今人所唾弃的私塾教学中,还诞生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文学巨星,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究其个因,我们不难发现,在这漫长的封建教育体制里,我们教育界的祖先曾经总结了一套经过实践检验且符合学子认知规律的语文教学经验。可惜的是,这套还有利用价值的语文教育遗产,从“五四”运动以来,婴儿连同污水一起被泼掉了?这既不符合“存在必然有部分合理因素”的存在学法则,也有悖于开国领袖毛泽东所倡导的“去其糟粕,存其精华”“古为今用”的扬弃精神。(www.xing528.com)
我们认为,在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应汲取古代语文教学优秀内容,大胆恢复部分有训练价值的语文教学手段,诸如习六书,背诗文,对对子,练楷字等等。我们就拿对对子这一古代私塾教育中的必修课来说吧,它要求音韵和谐,平仄相对,词性相当。别小看它是玩文字游戏,其实,它可以在词性、词义、音韵等内容,以及相关修辞的手法方面,强化语文基础训练。还有习六书,我国的汉字音形义并重,侧重表意,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汉字的这一特点,采取字形类联,字音类聚、字义类推的方法,调动和发挥青少年学生的联想记忆、思维能力。诸如“虐”字下面的开口为什么向右不向左,“筑”为什么读“zhù”,左阝和右阝有什么不同,“步”下面为什么不是一个“少”字,等等。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还能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感受祖国语言独特的魅力,达到巩固语文基础知识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