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与实验:点拨一创新模式

构建与实验:点拨一创新模式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天津召开的全国中语会成立20周年暨第七次年会时曾递交了一篇题为《构建中学语文教学的“点拨—创新”模式》的论文,并在大会上作了发言。(一)为什么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候提出构建“点拨—创新”教学模式并开展实验?一是对“点拨—创新”模式要有全面的正确的理解。二是对“点拨—创新”模式的构建,目前

构建与实验:点拨一创新模式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天津召开的全国中语会成立20周年暨第七次年会时曾递交了一篇题为《构建中学语文教学的“点拨—创新”模式》的论文,并在大会上作了发言。这篇文章在今年第1期的《中学语文》和《学语文》杂志上已同时发表,其具体内容不再赘述。这里,仅就这项实验的有关问题作点补充论述。

(一)为什么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候提出构建“点拨—创新”教学模式并开展实验?

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语文点拨教学是在长期教改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发展和形成的。它历经几十年之久的多次教学实验,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也初步升华为一定的理论。但从总的方面来看,它尚未完全成熟,还处在不断改革、发展、完善的实验过程中。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教改也在不断深化。教育科学要现代化,语文点拨教学法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思想和方法,当然也应该在现有的实践与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发展、有所开拓、有所创新,而不能僵化守旧、停步不前。我们以前的教学实验,特别是近三年的实验,主要还侧重于语文点拨教学的方法与技巧的实验研究,强调“无模式”较多,而对于语文点拨教学的运行规律及法则,尚未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探讨,特别是对点拨教学的运动发展进程及其结构规律还没有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理论认识,也就是说对点拨教学的“有法”这一面还研究得不够。因此,我们现在应该在实验和研究点拨教学艺术化的同时,进一步实验和研究点拨教学的科学化,让点拨教学的艺术性与科学性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语文点拨教学进入一个更臻完美的境界,使语文点拨教学的理论真正升华到现代教育科学的水平。因此,点拨教学实验从点拨方法与技巧的探讨进而发展为点拨教学的模式的构建和实验,这是一个合乎教改深化逻辑的必然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是深化教改的现实需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它要求教育必须现代化,必须是创新的教育。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为此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江泽民总书记在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又说,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我们构建“点拨—创新”教学模式,正是为了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改变“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积弊,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途径,以提高学生的素质。这就是我们进行实验的目的。

三是建立点拨教学科学理论体系的要求。点拨教学虽然已经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形成了一些基本理论,但作为一门教育科学来说,则尚未完全建立起自己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特别是要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点拨教学理论体系,还需要在进一步的教改实验中丰富和发展它的经验和理论,将它升华到新时代的现代教育科学的高度,使之成为独立完整的系统的语文教育理论,更好地为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服务,这还是需要在21世纪进一步加以研究和完善的任务。

(二)“点拨—创新”教学模式有什么特点?

这个问题,我在《构建中学语文教学的“点拨—创新”模式》一文中已有详尽论述。这里我想再强调如下要点:

1.这个模式是以点拨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组织结构与教学发展过程的简明概括。它是以点拨学生自学为起点,以实现迁移创新为终点,这中间是一个教与学的训练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实践训练的发展过程,也是认识运动的发展过程。

2.这个模式构成的基本要素是教与学的“五步三阶”。“五步”是:学生的自读、自思、自述、自结、自用;教师的导入性点拨、研究性点拨、鉴赏性点拨、反馈性点拨、迁移性点拨。这“五步”又构成“输入·积累—思考·转化—输出·创新”三个阶段,即“三阶”。(www.xing528.com)

3.这个模式是以“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相结合为特征的,教师主教,学生主学,两个主体都在发挥作用,是“教·学·做”的“知行合一”,它彻底地改变了“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弊病,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

4.这个模式是一个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读、写、听、说、思的训练与实践的过程,坚持了“实践第一,训练为主”的原则,也贯彻了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它极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5.这个模式实行的是民主教学,从“一言堂”走向“讨论式”,变“教师讲堂”为“学生学堂”,进行辐射式的立体性信息交流,师生平等,教学相长,有利于引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

(三)怎样推进和开展实验?

一是对“点拨—创新”模式要有全面的正确的理解。“点拨—创新”是一种教学模式而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模式”与“方法”不能混为一谈。我曾经说过:“点拨有法而无模式。”这里“无模式”主要是就点拨的方法与技巧来讲的,着眼点是强调教学方法不应当僵化;所谓“有法”则主要是指点拨教学的过程有一定的规律与法则,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说它有一定“模式”。因此,二者并不矛盾,“方法”与“模式”不是同一个东西。目前,学术界对“教学模式”的认识的确还不统一,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人认为模式就是方法,是多种方法的综合;也有人认为模式与方法有联系但更有区别,各种方法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表现为不同的空间结构与时间序列,就形成了不同的模式;还有人认为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结构与功能,是人们对教学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选择。我倾向于把这些说法综合起来。我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把构成教学的诸要素合理配置并有机结合起来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与过程。简要地说,它主要反映为一种教学过程与结构,其特点是表现为它有一定的完整性与程序性,有一定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好的教学模式还应当有可操作性与优效性。“点拨—创新”是运用点拨方法进行创新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不是一种单纯的点拨方法与技巧,而是一个既有“点拨”,又要“创新”的教学训练的过程。这个模式来自教学实践,又有自己的理论简化表达方式,即我在论文中所做的“图示”。我们一定要全面、正确理解和把握那个“图示”的精神实质,否则就难以搞好这个实验。

二是对“点拨—创新”模式的构建,目前还是一种“假说”,这个“图示”设计尽管是来自多年的教学实践,是对过去行之有效的经验的概括与升华,但作为一种“模式”提出,它是否完全合理、正确,是否符合教育科学的要求,尚待进一步通过教学实践来加以验证,需要通过实验来检查其不足,修正其谬误,使之真正完善起来,成为一个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良好的教学模式。有的同志说,这个模式已经设计好了,还要实验干什么?在教学实践中套用一下不就行了吗?这是一种简单而片面的理解。作为一种科学实验,它在实验前先要有“假说”设计,然后才能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修改、补充,使之完善,这是正常的做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经过认真的实验就确立一种教学模式是缺少科学依据的,因此,我们在实验中必须严肃、认真,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不能有任何的轻率与浮躁。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要警惕和防止这方面的毛病。

三是“点拨—创新”模式,它本身就是一种教学创新。在实验中我们也要防止僵化。教学模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虽然作为某一种模式它是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完整性的特点,但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并非一旦形成就永无变化。就语文教学而论,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模式,魏书生的“六步自学”法模式,张孝纯的“一主两翼”的“大语文教育”模式等,都各有特点,独具风采。点拨教学中的“点拨—创新”模式也只是众多语文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它还处在构建与实验过程中,需要大家在实验中去丰富、发展和完善它。虽然它已经有了一个“图示”假设,但在实验中,我们并不要求大家“齐步走”,更不宜生搬硬套,而是可以有所调整变化的。比如“三阶”“五步”,这也只是一般情况下的常态模式,它并不排斥因材施教情况下的“变式”,我们在施教过程中,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条件和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对其中的某些环节作灵活的“变式”处理,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而对其中某些具体的阶段与步骤实行某种变通,或省略、或增补、或调换其中的某一步或某几步,而不必死守教条、僵化不变。

四是努力提高实验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作为一项教学改革实验,我们一定要从深化教改,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它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从而自觉地投入到改革实践中去,积极参加课题实验与研究活动。课题组的计划中要求每一位参加实验的教师每一学期都要完成实验的“四个一”任务,即每人选定一个实验与研究的子课题,设计一个“模式”实验方案,上一次教学实验课,写一篇教学实验的文章(经验总结或教学论文均可)。这样的任务并不繁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而且应当完成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这项实验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取得应有的成果,使“点拨—创新”模式实验获得丰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