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教学真正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发挥作用,往往并不在教学的当时,而在教学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对于这一点,我国古代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在实验中,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在初中一年级,开展了一周一诗、一周一成语的活动;把文学爱好者组成小讲师团,学生自找资料,自备教案,自己为同学讲解。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儿时读过和学过的许多东西,往往到成年后才能真正理解它。语文教学真正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发挥作用,往往并不在教学的当时,而在教学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对于这一点,我国古代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汉代扬雄曾于其《答桓谭论赋书》中把自身的写作能力习得经验总结为:“能读千赋,则能为之。”唐代杜甫则为我们留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千古名句。清代唐彪在其《读书作文谱》中则对语文能力习得规律作了更为具体的总结:“阅者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在实验中,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在初中一年级,开展了一周一诗、一周一成语的活动;把文学爱好者组成小讲师团,学生自找资料,自备教案,自己为同学讲解。这一活动,大大激发了一些爱好读书的同学的热情,他们一方面急于把自己已有的知识介绍给同学,另一方面又迫切需要新知识来充实自己。同时,还要求班上每个同学都备有诗歌、名著、成语等摘抄本,自己设计封面,并且要在自己所摘各项内容的旁边写出简要体会,班级不定期评比,看谁的积累雄厚,比谁的“学识”渊博。经过三年的时间,全班大多数同学都能背下诗歌200余首。(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