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隐性课程与教育思想的关联

隐性课程与教育思想的关联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隐性课程概念正式提出之前,与之有关的教育思想早已有之,例如我国关于潜移默化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关于让墙壁也成为教师的思想,等等。隐性课程似比隐形课程的称呼稍好一点,因为“隐”乃是这种课程的一种特性的描述,是特性而非形态的描述。隐性课程这一名称似乎比潜在课程也更恰当一点。关键还在对隐性课程含义的理解。

隐性课程与教育思想的关联

良好环境教育教学作用古人也意识到了的,对这种作用的注重古已有之,然而正式纳入课程之列加以考虑则是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的,而且成为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称呼也各种各样:隐性课程,隐形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非显性课程,非正规课程,等等。

在隐性课程概念正式提出之前,与之有关的教育思想早已有之,例如我国关于潜移默化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关于让墙壁也成为教师的思想,等等。但作为明确的课程提出是近30年的事。

上述种种的名称中究竟哪一名称更合适一些呢?在英语中也有多种称呼,但常用的是hidden Curriculum,还有informal Curriculum,Covert Curriculum,等等。中文的翻译方式也不一样。隐性课程似比隐形课程的称呼稍好一点,因为“隐”乃是这种课程的一种特性的描述,是特性而非形态的描述。隐性课程这一名称似乎比潜在课程也更恰当一点。首先,隐性与潜在两词在中文含义里是有差别的,潜在课程意味着它还不是现实的而是一种可能的课程,或者一种潜存的尚待开发的课程,事实上,这并非这一课程的特性,它也许是尚待开发的,也许是已部分开发、已在开发、已在建设中,像显性课程一样在被开发、在建设之中,而并非总是潜在的;此外从hidden的直接含义来说,是隐性、隐蔽,而非潜在之意。latent curriculum之latent才有潜在或潜伏之意。

更重要的还不是名称上的问题,同一名称也还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关键还在对隐性课程含义的理解。下面列举一些不同的理解,以供我们分析比较。

一、隐性课程被称为是“‘非学术性教学成果’、教学的‘副产品’或‘剩余物’以及‘未研究过的课程”’(奥弗利,1970年)(江山野主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93页)。“隐形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组不知结果的实践活动”(江山野主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93页)。这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解。

二、隐性课程是指“非计划的学习活动”,“是儿童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直接经验,是学生在学校、班级生活中时时、事事、处处都接触到的一种有形、无形的影响”(吴也显《潜在课程初探》,《教育研究》1987年第11期)。

三、隐性课程是“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班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教育研究》,1989年第12期)。

四、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郑金洲《隐蔽课程:一些理论上的思考》,《外国教育动态》,1989年第1期)。

五、“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非学术的)。”(靳玉乐《潜在课程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月版,第33~34页。)

六、隐蔽课程是“广义的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显在课程’相对”(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275页)。

对于以上几种界说,我们稍作一些比较。(www.xing528.com)

1.第二、三种把隐性课程视为一种教育影响或教育影响因素,而第五种则视为教育经验,这是明显的差别之一。

2.第三、四种把学生之习得或获得视为无意识的,而第五种则视为有意或无意的,并非皆为无意的。

3.第五种认为是从环境中传递的,第四种说的则是情境(略显狭窄一些),第二种则说的是从生活中,三种说法之中,“环境”一说似较恰当,但三者有相近之处。

4.国外某些学者强调隐性课程的非学术性质(nonacademic),我国学者则并不强调这一点,而且第五种界说明确指出这种经验既可以是学术的,又可以是非学术的。看来,中国学者的这一观点更准确。

5.第六种界说是特别值得注意的,从逻辑意义上讲,这一界说是十分合理的。课程与隐性课程这两个概念,显然前者是属概念,后者是种概念,如果我们现在是已给属概念(课程)下过定义的情况下而面临给种概念(隐性课程)下定义的任务,那么必须指出两者的关系。第六种界说的明确之处在于它一方面指出了隐性课程是课程概念的种概念,另一方面又指出了与课程概念的另一种概念的平行关系。因此,第六种界说具有其他所列出的几种界说所没有的优点,其不足之处在于它没有从一般关系的叙述再朝前走一步,以便具体地阐明这些概念的关系。

现在,我们要具体讨论一下,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三者的关系。

首先,关于课程概念,我们作如下的界定: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学生获得的全部经验,或者说,课程是学生从学校文化中的全部习得。我们又称之为总课程。

课程或总课程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部分组成。显性课程即由一定的教学计划安排与一定的学科相联系并由教师教授或指导的学习内容,这就是传统的课程,我们又称之为具体课程的总和。

隐性课程则是非传统课程,它并不见于教学计划,亦不一定与学科相联系,且非直接由教师所教授,而是通过学校文化的其他部分所习得的内容。这种课程的隐性,隐在何处?隐在教学计划之外,隐在具体科目之外,隐在教师的“弦外之音”。同时,我们也很清楚:显性课程显在何处?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共存于课程之中,故有共性,它们又彼此区别,各有个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