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迫切需要创新教育

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迫切需要创新教育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反,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在“应试教育”严重困扰下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和发展的体系,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点,因此构建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把创新作为重要原则。

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迫切需要创新教育

从全球范围来看,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并不喜人。俄罗斯经济动荡,欧洲经济发展停滞,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特别是被称为经济发展奇迹的亚洲“四小龙”或“五小龙”的经济危机对人们认识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极大的意义。在世界经济发展普遍不景气的气氛中,美国却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从1991年经济呈负增长之后,美国经济一直在升高。造成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之根源何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原因就在于美国经济,的发展已拉开了知识经济的序幕,教育发生了新的变革。这种变革有三大特点:首先是随着经济类型由工业型向知识型的悄悄过渡,美国学校教育开设了前沿性的、代表最新科学课程;其次是传统的学科课程随着跨学科的兴起而进行了改组;再次是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宗旨。这既适应了又促进了美国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创造力或创新能力,是心理和教育科学领域的一个古老的课题,长期以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家对它有过曲折反复的认识,其概念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教育经过了二三十年一度忽视创造力培养的时期,至50年代中期之后发生了大转折。创造问题研究的领袖人物之一卡尔文·泰勒写道:“在1950年前的65~70年间,科学文献中只出现过屈指可数的几篇创造力的研究论文。然而,1955年后,不断增加的兴趣和活动开辟了这方面的许多研究途径。”从那时起,学者们对创造问题的研究显示了极大的兴趣,发表了很多论文。社会需要是创造力研究蓬勃发展的真正动力,它为美国经济由工业型向知识型转轨奠定了基础。

创造力就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俞国良:《创造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这种心理品质不仅是推动社会经济变革的驱动力,而且,“创造力是控制儿童冲动和促进个体人格发展的有效工具。根据一些研究者的观点,个体生活中如果缺乏幻想和创造,就会导致神经和心理失调,产生酗酒、吸毒、种种难以摆脱的奇怪念头,产生厌世、颓废甚至自杀,而创造作为‘个体心理中的艺术部分’对各种有害的情感和精神错乱具有免疫力,还能帮助康复”(俞国良:《创造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版,第10页)。因此,创造问题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焦点问题。(www.xing528.com)

相反,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在“应试教育”严重困扰下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日本的“考试地狱”造成了学生自杀、逃学、校内暴力;恶作剧等“教育荒废”现象。韩国也出现了“考试补习公司”。亚洲“四小龙”经济的倒退,根本原因在于受“应试教育”的羁绊,培养的人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人类社会历史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时期,传统教育没有培养出适应发展要求的高科技创新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要“把保守的学习和创新的学习区别开来尤其有益”。并要求在课程中作出明确规定。(S.拉塞克.C.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年版,1996版,第102页。)

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和发展的体系,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点,因此构建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把创新作为重要原则。据研究,“兴趣广泛”、“目标专一”、“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情感丰富”、“一丝不苟”是创造型学生的六大个性特征。创新素质包括许多成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好奇、冒险和信心。好奇是创新的萌芽;冒险是创新的动力;信心是创新的保证。(俞国良:《创造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版,第334页。)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的形成,教学要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发现法,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培养创造性科技人才的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