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主义的教育目的观和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观是20世纪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在20世纪,随着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竞争加剧,人们逐渐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国际竞争中的决定性作用。为了增强科技实力,各国都曾加强科学技术方面的教育,如六七十年代搞课程内容现代化的改革,数学和自然科学成为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比重日益增加,而人文学科受到轻视。自然科学被称为“硬科学”,而人文学科被看作“软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对现代科技的滥用,恶化了自然环境,使人的发展走上了片面崇拜科技的畸型道路,导致人的精神空虚、文化贫乏、感情冷酷,现代科技被大量运用于战争。学校课程中人文学科的削弱也带来不良后果,它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且造成学生丧失同情心,致使青少年犯罪及校园暴力等时有发生。如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中里至正,通过对土耳其等七个国家6000多名学生长达3年的研究发现,日本少年犯罪问题严重,是由于缺乏同情心,因为日本学生在所调查的各国学生当中同情心最弱。造成这种后果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长期忽视人文教育,致使近20年来年轻人的同情心逐渐丧失,朝着恶的方向发展,已到了不得不采取补救措施的地步。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注重人的思想、精神、道德、感情的培养,重视人文学科教学,但是它轻视自然科学的技术教育,反对普通教育中的职业训练,这是不可取的。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都有片面性。人文与科学经过漫长的分裂与斗争,各自对其功能与局限作了充分的发挥与暴露,二者分裂对立到一定限度,便预示着更高层次的融合契机的到来。从世界发展的潮流来看,在21世纪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具有同样的价值,人文主义的观点和科学主义的观点相互吸取、相互融合是历史的趋势,20世纪科学和人文分手,在21世纪又将汇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虽会的《学会生存》对这种历史趋势作了精辟的论述,提出了“科学的人道主义”的新概念:“它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主要是关心人和他人的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的内容还要通过科学对人与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作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充实。”(《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因此,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要避免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开来的片面性。我们既要克服我国60年代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重理轻文”,学会数理化吃遍天下的弊病,也不能为发展人的个性而轻视自然学科。课程发展史已证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都是构成完整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各有其价值,但又各有其局限性,抬高或贬低任何一部分教学内容或教学科目,都会造成人与社会的发展失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不是两种完全对立的教育,而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教育过程的两个方面。在当前课程体系中人文教育普遍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应当重视并加强人文教育,同时也要重视普通科学教育,以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