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课程体系基本上沿用苏联模式。在自然科学教育方面,除了在小学开设综合性的自然常识课程之外,初中、高中均以分科理科课程形式出现,直至现在分科课程仍然是科学教育课程中占绝对优势的课程形式。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的中小学普及综合理科课程。因此,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才逐步对这种课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加以研究。
十多年来,国内在综合理科课程的研究方面,主要停留在对课程内容体系的研究上,形成了四套主要的教材。一套是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自然科学基础》,包括宇宙地球、生物结构、多样生物、力和能、分子和原子、电流和电子、溶液和电离、人体和健康、声光电波、物质转化、能量转化和环境保护十二分册;一套是上海市教研室编写的《理科(试用本)》,共六册;一套是上海师大编写的《理科》,共三册;还有浙江省使用的综合理科教材《自然科学》。四套教材都体现了一定的综合编排的思想,初步构建了区别于分科理科课程的内容体系,这是我国综合理科课程试验以来取得的宝贵经验。但是;无论是在内容体系的编排上,还是在教师的在职培训、师范院校对综合理科专业学生的培养、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等课程改革的配套措施方面,我们的研究还没有跟上。
2.我国综合理科课程建设的不足之处
第一,对综合理科课程进行研究的力度还不够,没有意识到要构建一整套课程研究与开发的体系。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的编制者、实施者、管理者,三者应该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各自的研究以及相互的沟通,以促进课程的发展和完善。但从目前的综合理科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来看,三者之间在科研层面上的交流与联络是欠缺的,没能也没有意识到努力去发挥整体效应。(www.xing528.com)
第二,试验教材不理想。普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内容体系的编排上,还没有找到一种较为合理的结构来综合分科的知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数目偏少;生物方面的技能要求不合理;教学内容反映科技新发展成果不够;缺少对活动课的支持;可读性较差;教学资料,如教师用书、实验用书不配套等。
第三,师资培养和培训不配套。到目前为止,师资培训的主要阵地——师范院校还没有本科形式的综合理科专业出现。而且,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专业与课程设置的影响,使得物理、化学、生物等各学科之间出现了壁垒,造成了绝大多数的师范生只关注本学科内容的学习,从而只能适应于分科教学。这样的局面不打破,综合理科试验的规模就无法扩大。
第四,教学方法与手段不配套。上述几套理科教材一改传统的只注重科学知识的教学,都比较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样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而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得教材的特点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第五,对教师的评估与对学生的评价不配套。对教师的评估主要体现在职称评定上,目前仍然是分科时期的体系,不利于执教综合理科的教师职称的评定。而且在诸如青年教师大奖赛等活动中也没有相应地考虑综合理科教师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而对于学生评价方面,也主要是照搬原先分科时的评价体系,因此,不能准确地评估教与学的情况,不利于教学工作的改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