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家、“进步教育之父”帕克(F.Parker,1837~1902)批判地继承了齐勒的“中心统合法”理论。帕克主张,儿童是统一的活动主体。为了有效地促进儿童的自我活动与自我努力,应当寻求教学内容的相关、统一、统合。但是,与齐勒的中心统合法不同,帕克的中心统合法是以儿童为中心进行统合的。帕克认为,儿童应该是被规划和组织起来的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从儿童的自我活动中引伸出来和综合起来。帕克专门写了《中心整合法的理论》一书,详细阐明了他的儿童中心整合论。并把他的主张以图解的形式加以直观地表达。帕克设计的综合课程是一个有多个圆圈的同心圆。同心圆的中心是儿童,同心圆的外围分为六个层次。这六个层次从内到外依次是:第一个层次:物质、能源;第二个层次:生物、化学、物理;第三个层次:历史、人种学、人类学、动物学、气象学、天文学、地理、地质、矿物学;第四个层次:阅读、观察、听;第五个层次:说、写、描画、彩色、造型、制作、音乐、姿势;第六个层次:形、数。就这样,以儿童感兴趣的活动为中心,将所有的学科综合起来了。
儿童中心综合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杜威深受赫尔巴特学派的“中心统合论”与“文化史阶段论”以及帕克的理论和实践的影响。杜威认为分科课程把世界的完整性割裂了,也割裂了儿童本身的生活和认识世界的过程,分科课程彼此不相联络,各守各的狭窄范围,不符合儿童的经验、兴趣。他反对对事物进行逻辑分类和根据抽象原理建立课程体系,主张课程的组织不是多学科地分科并进,而是综合性的单一课程。但是,杜威并不完全赞同“文化史阶段论”,他认为人类的发展阶段同儿童个体的发展阶段,不能等量齐观,他反对从文化遗产的形成顺序中直接得出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反对以文化遗产——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为核心进行中心统合。杜威认为“学校科目互相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可见,杜威主张的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中心编制综合课程。杜威根据他的课程理论,拟定了一套以社会性的作业为中心的课程和教材。杜威芝加哥实验学校的课程就是由相互联系的种种活动的计划组成的。在那里,“作业”是一个中心概念。所谓“作业”是指儿童的一种活动方式,包括园艺、烹饪、木工、金工、纺织等。儿童围绕着活动学习语文、历史、算术、地理、自然等学科的知识,学习唱歌、绘画等的技能。
杜威的学生克伯屈继承了杜威的课程论,主张要把“有目的的活动”作为课程的奠基石,他提出了“设计教学法”。“设计教学法”是一种教学体系,也是教学方法和课程论。“设计教学法”由儿童决定目的,儿童制定活动计划,儿童自己进行活动,儿童自己评价活动效果。这样学科被完全打破,儿童在活动中学习各科知识。(www.xing528.com)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儿童中心综合课程论受到了批判,但是这一理论并没有消失。现代儿童中心综合课程论者一方面仍坚持儿童中心综合课程论的某些主张,另一方面,也抛弃了该理论中某些极端错误的主张。现代儿童中心综合课程论者要求把“周围生活的要求和儿童的兴趣”作为编制综合课程的基础。认为只有把各门课程综合起来才能实现这些要求。他们建议将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当作课程的基本单位,应以这种设计为基础,利用来自不同学科的材料研究综合课程。不过,他们并不主张完全按儿童的经验和社会活动组织课程,不主张完全打破所有学科的界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