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优化方案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利率市场化改革赋予银行价格制定和信贷分配自主权时,银行就更易采取风险性行为了。除上述因素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次序和方式、改革的配套条件等问题也都可能导致银行危机。此后,积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成为我国金融改革的核心内容,然而,其中也蕴藏着严重的危机。此外,还应放宽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组建一批新的商业银行,为利率市场化引入竞争机制。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优化方案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发展的核心,其旨在通过加强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有效地动员和分配资金,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进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然而,利率市场化一方面可促进金融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可能加剧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并进而导致银行危机甚至经济危机的发生。

(一)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危机的形成机理

1.来自于银行自身的危机因素

首先,利率升高将导致银行的逆向选择效应。利率本是银行的一种甄别机制,但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若以利率高低来选择贷款对象很可能会导致逆向选择效应(adverse selection effect),即银行贷款给高利率的企业反而可能会导致银行风险增加,收益减少。其次,利率升高将增加银行的道德风险。当利率市场化改革赋予银行价格制定和信贷分配自主权时,银行就更易采取风险性行为了。Akerlof和Romer(1993)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当银行经营陷入困境时,如果银行自有资本较少,经理人员可能不惜以社会利益为代价,设法破产求利;甚至暗中将银行“瓜分”,然后让银行破产。[1]最后,利率升高所致的激烈竞争也增加了银行危机的风险。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将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来获得资金来源,而存贷利差的缩小将减少银行的利润来源。这会使效率低下的银行首先破产,也使其他银行在这种多变的经营环境中变得更为脆弱。

2.来自于借款企业的危机因素

利率升高将增强高风险项目吸引力,诱发企业的道德风险行为。利率提高时,较大风险的项目对企业会更有吸引力,将诱使企业在贷款合同签订后,取消合同中规定的低风险项目,去从事风险较高的项目投资。而且当利率超高时,一般生产性项目也不可能产生足够多的利润来支付高利息,从而迫使信贷资金流入投机性极强的高风险行业。这些都将增加银行的不良资产,而当不良资产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银行就无法继续满足其储户的流动性需求,进而将引发银行危机。

3.来自于储蓄者的危机因素

旨在给存款人提供活期存款合约的同时向借款人提供非流动性贷款,银行承担着将非流动性资产转换为流动性负债的流动性转换职能,以此来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转。然而,银行这一作用发挥的前提条件是储蓄者对银行的信心,只有储蓄者不同时提款,才能保证银行对其零散储户的流动性负债转换为对借款人的非流动性债权。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变化波动幅度的增大,也带来了更加频繁的不稳定,因为随着流动性的增强,人们会更加容易和频繁地进行资产转换,利率波动的敏感程度便大大提高了。但是,长期在管制状态下经营的银行往往会很难适应这种变化,预测储蓄者的流动性需求从而做好流动性管理变得更为困难。并且,利率的波动还会导致银行负债成本的增加以及经营的不稳定,降低储蓄者对银行的信心,加剧银行的内在不稳定性,致使危机发生。

除上述因素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次序和方式、改革的配套条件等问题也都可能导致银行危机。此外,在已实行金融开放的国家,利率市场化所产生的高利率还会导致大量外资涌入,特别是短期资本的流入。而当这些国家在经济上、政治上一有风吹草动,流入的短期资本就会快速撤回,导致这些国家陷入危机的泥潭之中。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配套措施

1996年,全国统一银行间市场建立,同业拆借利率随即放开,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此后,积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成为我国金融改革的核心内容,然而,其中也蕴藏着严重的危机。结合前面的理论分析,我们得到如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配套措施。

1.银行改革与利率市场化(www.xing528.com)

首先是银行体制的改革。银行作为实施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主体之一,必须是自负盈亏和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实体,否则无法实现市场机化运作。因此,必须加快国有银行体制改革的步伐,包括重组国有银行的内部组织和机构体系,建立规范透明的财会制度、强化股东、外部监管机构对会计信息的监督和发布。此外,还应放宽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组建一批新的商业银行,为利率市场化引入竞争机制。

其次,积聚较为充分的信息资本。银行的出现是为了降低金融市场信息不完全所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但银行并不能完全解决信息不完全的问题,其本身也要受信息不完全的约束。一旦利率可以自由浮动、信贷配给取消,如果银行的客户并非理想的贷款对象,则银行的经营就会面临严重的信息约束。如果无法适应新的环境,银行贷款风险将会大大增加。银行只有积极地收集并且已经积聚较为充分的信息资源后,才能真正适应利率市场化后的新环境。其中,作为信息收集和处理的主体,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内部管理应该受到银行的高度重视。

最后是及时消除不良贷款,提高资产质量。从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来看,企业的呆坏账是导致银行脆弱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银行的资产质量不高,一旦实现利率市场化,则其经营中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可能就是资产质量状况的急剧恶化,因而,及时消除不良贷款,提高资产质量,降低经营成本,才能确保后续改革顺利进行。

2.企业改革与利率市场化

第一,建立良好的企业制度。企业的产权制度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企业存在的各种所有权形式;二是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结构设计。建立良好的企业制度,使企业从财产所有权方面形成对企业的有效约束,使之对资金产生合理的需求,避免由所有权约束不力产生的扭曲的信贷需求。

第二,形成合理的资产负债比例,避免高负债经营。企业净财富的大小是企业风险最重要、最明显的显示信号,也是银行选择贷款对象的重要标准之一。构造一个合理的资产负债比例,一方面可以作为企业净财富高的信号,另一方面,也可降低利率升高后,企业可能面临的流动性不足或破产的风险。

3.政府监管与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对市场主体和经济运行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以及银行风险的集中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决定了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政府监管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建立严格而科学的监管体系。包括资本充足率和准入的限制,以及对内部贷款的限制等。通过这些措施,一方面可防止借贷双方的过度冒险行为,增强储蓄者对银行的信心;另一方面,一旦资产出了问题,可强迫贷款者迅速提出对策,从而使危机能得到有效化解。此外,对于严格的监管体系来说,坏账准备金的提取、资本的积累、促进信息流动、信贷评估及信用评级的措施都是必需的。

第二,建立健全的救助与保障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在商业银行发生危机时进行救助。二是存款保险制度。就我国现在而言,除显性存款保险外,政府对国有金融机构事实上扮演着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对其也存在隐含的存款担保,这反而极大地增加了国有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行为,并免除了存款人对其经营活动的市场监督。因此,在利率市场化之前,应当对存款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对保险费率采取差别定价。减少和控制道德风险的有效措施是,按银行风险对保险费率采取差别定价。但是,因为信息披露的不完善,银行经营状况的透明度低,准确测定我国银行的风险有一定的困难,可以考虑根据资本充足性、盈利能力、资产质量、资产集中度和监管检查结果,确定银行的风险类别,征收相应的差别保险费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